生猪运输环节动物检疫闭环管理对重大疫病传播的阻断作用
王素文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 277600
引言
生猪作为重要的畜禽养殖品种,其跨区域流通频繁且数量庞大,运输过程成为重大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运输环节一旦出现检疫漏洞,极易造成病原快速扩散,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养殖规模化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分段检疫模式已难以满足防控需求,亟需构建覆盖源头、运输及目的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在运输全链路强化检疫监管与信息化手段应用,可有效缩短疫情发现与处置的时间差,显著提升防疫的整体效率与安全水平。
一、生猪运输环节动物检疫的风险与漏洞
(一)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疫病传播途径
生猪在跨区域运输过程中,会经过多个不同的环境与中转环节,每一次接触都可能成为疫病传播的载体。运输车辆在装载前后,如果清洗和消毒不到位,残留的病原体可能附着在车厢、地面、围栏等表面,通过接触传递给健康个体。运输途中,空气流动和飞沫传播也可能造成病原在车厢内的扩散,尤其在通风不足或密闭运输条件下风险更高[1]。途经的中转站、屠宰场或集散点,如果防控措施不严,还可能形成多批次生猪之间的交叉感染。饲料、垫料和饮水等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同样可能成为传播媒介,一旦受污染便会迅速扩散至整个车载群体。此外,外来昆虫、啮齿动物以及与其他运输车辆的近距离接触,也会增加疾病跨车厢传播的机会。
(二)传统检疫方式存在的管理短板
在长期实践中,部分地区的检疫方式依然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检测程序,导致潜在疫病个体难以及时识别。检疫环节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存在运输前检疫覆盖不足或途中缺乏复检的情况,使得一些隐性感染个体在运输过程中未被发现。部分检疫设施的检测设备老旧,检测手段局限于肉眼观察与基础体征检查,无法满足对潜伏期病原的精准识别需求。跨区域运输中,不同地区的检疫标准和执行力度存在差异,造成防控链条出现薄弱环节。检疫人员培训不足、操作流程不统一,也容易造成执行偏差。此外,检疫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依赖纸质或分散系统,数据共享不畅,影响了对运输全链路的实时监管和信息追溯能力。
(三)风险持续存在的原因分析
运输环节疫病风险难以彻底消除的原因,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有关。部分运输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倾向于缩减车辆清洗与消毒的频率或投入,导致基础防控措施难以保障。运输路线涉及多个省市,跨区域监管协调难度较大,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联动不足,造成防控政策落实不一致 [2]。检疫资源配置存在不平衡问题,偏远地区或中小型运输节点的检疫能力不足,形成防控盲区。疫病检测技术在部分环节未能普及,潜伏期病原难以及时被发现,增加了风险的隐匿性。市场流通速度的加快,使得运输时间缩短、频率增加,留给检疫环节的检测与处置时间更为有限。此外,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全程可追溯的数据链,难以形成真正闭环的风险控制机制。
二、动物检疫闭环管理在运输环节的实施与成效
(一)闭环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
闭环管理体系在运输环节的建立,依托标准化的检疫流程,将生猪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监管链条。体系运行以源头备案为起点,涵盖运输前健康检测、车辆与设备消毒、装载规范、运输途中监测、卸载检疫以及目的地隔离观察等多个环节 [3]。各环节之间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与自动匹配,确保信息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检疫人员、运输方与接收方均需在系统内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操作与确认,形成相互监督与责任可追溯的机制。车辆流向、运输时长及沿途停靠等动态信息实时记录,异常情况立即触发应急处置程序,从而实现全程可控、无缝衔接的运行模式。
(二)信息化监测与追溯在防控中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闭环管理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GPS 定位、RFID 标签等手段实现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健康检测数据、车辆运行轨迹、装卸时间及消毒记录等信息即时上传至中央数据库,形成可视化的动态监测图表。系统对运输链中的异常参数进行智能识别与报警,如温湿度超标、运输延时或路线偏离,便于快速定位潜在风险。溯源功能能够在发现疫病病例时,迅速追踪同批次或同路线运输的全部记录,明确可能接触过的区域与个体,缩短流行病学调查时间。信息化平台还支持多部门共享数据,使防疫、监管与执法单位能够协同作业,提高防控的响应速度与覆盖广度。
(三)闭环管理对疫病传播阻断效果的验证
在闭环管理模式实施后,运输环节的疫病传播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在跨省和长距离运输中效果更为明显。全程监控和连续检疫有效减少了潜伏期病畜进入流通链的可能性,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病原扩散的几率。车辆与设备的多次消毒记录被严格执行,减少了病原在不同运输批次之间的交叉污染。应急处置环节的高效运作,使得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隔离、封锁和风险批次追踪,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多地实施案例表明,闭环管理不仅缩短了疫情处置时间,还显著提升了对新发疫病的防御能力,为运输链条的防控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结语:
建立生猪运输环节的动物检疫闭环管理体系,是降低重大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规范的检疫流程、完善的信息化追溯系统以及跨区域的协同监管,可有效弥补传统检疫方式的不足,切断多种潜在传播途径。未来,随着检测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闭环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实现从源头到目的地的全链路防控。进一步推动制度完善与技术融合,将为生猪产业的稳定运行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明 . 生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J]. 畜禽业 ,2025,36(05):24-26.
[2] 张雪萍 . 屠宰生猪运输应激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J]. 福建畜牧兽医 ,2024,46(03):41-42.
[3] 黄标敏 .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和消杀技术的实践和体会 [J]. 中国猪业 ,2023,18(06):118-120+124.
【作者姓名】: 王素文
【身份证号】: 370481199403232266
【民 族】: 汉
【性 别】: 女
【学 历】: 全日制本科
【职 称】: 兽医师
【籍 贯】: 山东滕州
【出生年月】: 1994.03
【研究方向】: 畜牧兽医
【工作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
【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