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

王东

长春市第一五四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正面临新的变革要求与发展契机。本文深入探究如何通过精巧的问题设计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切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依据数学教材的具体教学案例,并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设计的有效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及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思维能力;策略研究

引言

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阶段,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锻炼思维能力的核心渠道,其教学质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与长远发展。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教学方法拘泥于传统模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力度不足等。鉴于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已成为提升数学教学品质、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议题。

一、问题设计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兴趣: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

(二)促进思维:设计启发性与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问题本质与规律,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增强应用能力: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实用性问题,帮助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策略

(一)设计渐进式问题链

渐进式问题链是指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在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巧妙构建渐进式问题链。

实例:

·初始问题:计算3+(-2)-1,让学生复习有理数加减的基本规则。

·深化问题:计算-5+7-3+(-2),增加计算复杂度和符号变化,强化学生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拓展问题:设计包含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如1/2+(-3/4)-0.5+1.25,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通过渐进式问题链,学生能在不断挑战中巩固基础,逐步培养解题能力和思维深度。

(二)设计比较型问题群

比较型问题群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数学对象或情境,促进他们发现共性、区分差异,从而深化理解。在八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丰富的比较型问题。

实例:

·观察比较:比较蝴蝶、树叶等自然物体的轴对称特点,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性质对比:对比轴对称图形与非轴对称图形在图形变换中的行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应用比较:分析轴对称图形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其美学价值与实际意义。

通过比较型问题群,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还能培养求同思维、归纳能力和批判性视角。

(三)设计迷惑型问题陷阱

迷惑型问题陷阱旨在通过设置看似简单实则易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在九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置迷惑型问题。

实例:

·迷惑提问: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方形?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滚动特性和稳定性。

·陷阱设置:提出“如果车轮是三角形会怎样?”等假设性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圆的优越性。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圆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策略。

通过迷惑型问题陷阱,学生能在挑战中深化对圆的理解,同时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设计开放型问题探索

开放型问题探索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框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在七年级下册“幂的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开放型问题。

实例:

·生活情境:提出“如何计算银行存款的复利?”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幂的运算知识解决。

·方案设计:鼓励学生设计存款计划,比较不同期限和利率下的收益,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理财意识。

·创新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幂运算在其他领域(如科学计算、工程问题)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放型问题探索,学生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提升实际应用能力,还能激发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学习的热情。

三、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与实践

(一)启发性教学:点燃思维的火花

启发性教学强调通过巧妙设问和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欲望。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更应设计启发性问题,如:“如何根据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构建一次函数模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变化、斜率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一次函数的本质,培养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构建思维的多维空间

多元化教学通过融合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训练平台。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二次函数图像绘制大赛”,要求学生分组绘制不同参数下的二次函数图像,并讨论图像变化与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感受二次函数的性质,还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项目如“二次函数在抛物线运动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拓宽其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

(三)拓宽视野: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拓宽学习视野,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将购物打折、家庭预算等实际问题融入课堂。例如,设计“精明购物者”游戏,让学生扮演消费者,根据商品原价、折扣和优惠券等信息,计算最优惠的购买方案。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还能深刻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束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科学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依托数学教材,提出了多种问题设计策略及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仅促进了数学教育的质量提升,也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探索未知,成就未来。

参考文献:

[1]姜丹丽.构建初中数学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山].生活教育:2011 (10).

[2]陈丽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J1.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