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侯玉杰 娄自强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青岛 266318
1 引言
“工匠精神” 自 2016 年首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多次提及,国家要求职业院校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标准,培养 “具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行业标准随技术发展提高,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更高。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培育工匠精神,能适应产业需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及增强社会认同感,大幅提升人力资源附加值,助力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
2 高职现代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痛点分析
2.1 文化氛围不浓
部分高职院校重专业课程与技能传授,未重视 “工匠精神” 时代价值,校园相关文化氛围薄弱。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未系统融入工匠精神,对精益管理、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培养不足,多为表面活动,无系统方案,培养流于形式。且对行业工匠精神宣传不深入,理解局限于传统 “手工技艺”,忽视现代物流中效率优化、服务创新内涵,院校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内容难匹配行业需求。
2.2 校企融合不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是该专业办学特色,但目前合作浅层化。企业多提供分拣、录入等简单实习岗,学生难接触供应链优化、数据分析等核心操作,参与度低。企业短期用人导向强,重短期效益,不愿投入资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致部分学生实习后离职,对行业缺乏认同。加之物流行业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易使学生职业倦怠,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学生工作热情与精益求精追求。
2.3 课程设置欠缺
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深入调研物流企业,课程体系结构失衡、模块割裂,无系统设计,未将工匠精神培养贯穿课程主线。受实训环境限制,实践课程浅层化,模拟场景单一,学生难培养责任感与抗压能力。课程内容以标准化操作流程为主,缺少物流方案设计、异常问题解决等开放性任务训练,学生机械执行指令,缺乏优化意识与能力。且现有课程评价多为期末一次性考核,未动态追踪学生日常学习态度与持续改进意识。
2.4 教师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缺乏物流行业一线经历,难结合真实案例传递工匠精神要求。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设计单一或脱离真实场景,难覆盖智慧物流等新兴领域。课堂多为讲授式,缺乏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弱。课程思政元素未与行业工匠精神紧密结合,缺少行业历史、典型人物案例教学,学生难理解工匠精神内涵,难认同职业价值。此外,教师难兼顾每位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个性化指导不足,影响培养效果。
2.5 学生意识浅薄
学生职业定位模糊,仅求谋生工作,缺乏追求卓越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对工匠精神缺乏敬畏与认知。现代物流技术知识更新快,学生若满足现有技能,忽视长期积累与职业规划,将严重影响职业发展。同时,社会对高职学历认可度不高,学生自信心不足,削弱培养工匠精神的积极性。
3 高职现代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营造文化氛围,传播工匠精神
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搭建 “工匠精神” 主题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主题教育、宣传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依托第二课堂,举办 “工匠精神” 主题摄影、征文活动,利用教学楼显示屏、楼道墙壁、图书馆加强宣传,让学生感知工匠精神价值。建立物流社团,开展知识竞赛、实训操作比赛、企业家进课堂、模范毕业生分享等活动,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3.2 深化校企协同,升华工匠精神联合企业,结合岗位需求将职业精神转化为职业素养。在企业设实习岗,邀请行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发挥示范作用。与头部物流企业共建“现代物流产业学院”,完善共建机制,推行 “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与职业素养评价,校内教师侧重理论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发 “轮岗式实训” 模式,让学生参与仓储管理、运输调度、供应链设计等核心岗位,接触全流程业务。通过 “引企入教”,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由学生团队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
3.3 优化课程体系,贯穿工匠精神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 “精益管理、创新思维、责任意识” 等工匠精神核心要素,贯穿课程体系。大一通过思政、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内涵;大二将工匠精神与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大三通过顶岗实习强化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工匠精神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职业素养。开设工匠精神特色课程,成立研发小组编制教材,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意识并运用于实习实训。期末考核引入企业导师评分、过程性成长档案,替代单一期末考核。
3.4 提升教师素质,培育工匠精神
加强 “双师” 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兼具扎实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通过引进、培养 “双师” 教师及实施 “教师企业挂职计划”,为工匠精神培养创造条件。教师需提升教学水平,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展示行业标杆人物与工匠故事,建立案例资源库,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课堂,发挥名人示范作用。以专业实训课程为载体,按物流专业课程群开展实训,培育工匠精神。
3.5 激发学生内驱力,内化工匠精神
通过行业标杆案例教学、工匠纪录片、企业研学、设计 “物流工匠晋升地图”、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等方式,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以职业价值认同唤醒内在动力,提升敬业、精益求精意识。以企业命题项目、创新创业工坊、游戏化技能闯关、虚拟物流沙盘系统为载体,通过项目化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让工匠精神 “可触摸”。构建激励与反馈机制,建立 “学生工匠成长档案”,记录技能竞赛获奖、创新项目贡献等成果,作为就业推荐依据,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4 结语
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兼顾理论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与 “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培育。院校需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多途径培养相关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文分析培育必要性与痛点,提出培育路径,为该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治国.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 , 2020,7(22):89-91.
[2] 方照琪 , 岳梦晴 .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以物流管理类专业为例 [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3(03):93-98.
[3] 廖丽琴 . 高职物流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育思路探析[J]. 黑龙江科学 , 2022,13(07):77-79.
[4] 周冬梅 .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探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2,(08):122-125.
[5]Liu Chunmei.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J].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2024, 6 (7): 250-257.
基金项目:2025 年度科研项目:高职现代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课题号:校 2015012);2025 年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ZW2025259);2025 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策略研究”(SDGJ2025E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