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背景下手工木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作者

李月 吕海东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57011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推动沿线国家经济、文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更多关注与重视。手工木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更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文旨在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手工木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一、手工木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1)传承方式与特点:手工木工非遗的传承方式多样,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这些传承方式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手工木工非遗丰富多样的传承体系。家族传承注重技艺的世代相传,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家族荣誉和文化身份的延续。师徒传承则强调技艺的精准传授与个性化培养,通过一对一的指导,确保技艺的精髓得以完整无误地传承下去,同时也注重徒弟个人特点的挖掘和培养,使其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木工作品。而社区传承则通过集体活动、节庆等方式,使技艺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手工木工非遗,还能够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不同的传承方式,手工木工非遗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窗口。

(2)传承人队伍的现状:在当前的手工木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传承人队伍的老龄化以及人才断层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老一辈的传承人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以及丰富的经验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似乎并不浓厚,这导致了传承人队伍难以得到有效补充,从而使得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手工木工非遗面临的挑战

(1)全球化冲击: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手工木工非遗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一方面,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普及降低了手工制作的成本与效率;另一方面,消费者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导致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的减少。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手工木工非遗,还广泛影响了其他传统手工艺领域,如陶瓷制作、织造技艺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不仅要与大规模生产的商品竞争,还要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上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抗衡。这种竞争和抗衡不仅影响了传统手工艺人的生计,也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文化认同危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认同感逐渐减弱。手工木工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的挑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导致他们难以形成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热爱。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传统技艺的传播,还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加强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平台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和兴趣,以及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艺人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与合作。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手工木工非遗的发展策略

(1)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手工木工非遗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展示手工木工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邀请沿线国家的手工艺人来华进行技艺交流和展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工木工技艺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专门的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来宣传和推广手工木工非遗,使其能够跨越国界,触及更广泛的国际受众。通过这些方式,手工木工非遗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和经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2)培养传承人:针对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积极鼓励年轻人投身传统手工艺事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传承人队伍。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工作坊、展览和比赛等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增强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和重视,从而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创新传承方式:在传承方式上,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承模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传承平台,实现技艺的远程传授与交流;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市场需求,对传统手工艺产品进行创新与改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

以某地区手工木工非遗项目为例,该项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探索传承与发展之路。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师合作,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手工艺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热捧,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赢得了广泛赞誉。此外,该项目还注重传承人的培养与引进。通过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传统手工艺专业课程,吸引了一批年轻学子投身传统手工艺事业。同时,通过举办技艺培训班、大师工作室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五、结论

“一带一路”背景下,手工木工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传承人、创新传承方式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推动手工木工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还能为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薛淄 . 全国人大代表贾酝:传承木工非遗文化培养木业工匠人才[N]. 消费日报 ,2024-03-06(A04).DOI:10.28866/n.cnki.nxfrb.2024.000229.

[2] 席志武 , 黄婕 . 裂变与再造:产业化背景下南康木工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基于江西省南康家具手艺人群体的田野调查 [J]. 文化产业研究 ,2022,(01):399-415.

[3] 马婷婷 . 草原木工技艺高校传承研究 [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DOI:10.27229/d.cnki.gnmnu.2019.000161.

注:本论文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年度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界交流合作研究 -- 以传统手工木工技艺为例》( 编号 :2025-FYYB-034S)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