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夏维梅

重庆市垫江桂东小学校;408300

一、引言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成为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流程,逐步掌握探究方法。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探究任务设计脱离生活实际,多为教材中预设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机会,难以激发探究兴趣;其二,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干预过多,常直接告知实验步骤与结论,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尝试错误的权利,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其三,探究成果评价单一,过分关注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忽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探究水平;其四,课程资源与项目式学习的整合不足,缺乏与生活、社会相关的真实项目载体,使得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堂,难以延伸至课外,影响探究的深度与广度。

三、实施策略

为有效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需从主题选择、任务分解、过程引导、成果运用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完整策略,确保学生在项目推进中逐步提升探究能力。

(一)立足生活确定探究主题,激发主动探究意识

探究主题的选择是项目式学习的起点,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问题中挖掘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 “小区垃圾分类后的处理方式”“校园植物的生长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家庭用水的节约方法”等,通过课堂讨论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筛选出适合的探究主题。主题确定后,需明确探究的核心目标,如在“校园植物生长” 主题中,核心目标可设定为 “探究光照、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要确保主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既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又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探究空间。例如,针对 “家庭用水节约” 主题,学生可从记录用水量、分析浪费原因、设计节水方案等多个角度展开探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家庭情况提出个性化的探究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主题探究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从而激发主动参与探究的内在动力。

(二)拆解项目任务明确分工,构建协同探究框架

确定探究主题后,需将复杂的项目任务拆解为若干个具体、可操作的子任务,形成清晰的探究步骤。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列出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工作,如信息收集、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成果整理等,再将这些工作细化为子任务。例如,在 “小区垃圾分类处理” 项目中,可拆解为 “调查小区垃圾分类的现状”“了解不同垃圾的处理工艺”“分析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改进垃圾分类的方案” 等子任务。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进行分组,每组负责 1-2 个子任务,组内再进行明确分工,如设置记录员、实验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职责。在任务拆解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先后顺序,如先完成 “调查现状” 才能进行 “分析问题”。同时,要建立组间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让各组分享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促进组间协作,避免任务脱节。通过任务拆解与分工,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在项目中的角色与任务,形成 “人人参与、协同合作” 的探究框架。

(三)提供阶梯式指导,支持深度探究过程

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认知障碍或操作困难,教师需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避免直接给出答案。可采用阶梯式指导方式,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展逐步提供支持。当学生不知如何开展探究时,教师可提供 “脚手架”,如给出信息收集的渠道(图书馆、科普网站、实地采访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错误时,引导其反思操作步骤,如 “刚才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了结果?”;当学生对数据产生困惑时,指导其运用图表等方式进行分析,如 “如何用柱状图展示不同组的实验数据?”。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如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植物生长” 实验中,若学生发现某组植物生长缓慢,教师可引导其对比其他组的光照、浇水情况,自主分析原因。通过适度指导与自主探究的结合,推动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搭建多元平台,促进探究成果转化运用

探究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环节,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实际价值,增强探究动力。教师可搭建多样化的成果展示与应用平台,如举办班级科学成果展、制作科普手抄报、在校园广播分享探究心得等。对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如 “家庭节水方案”“校园垃圾分类改进建议”,可组织学生向学校、社区提交,推动成果落地。例如,学生提出的节水方案被家庭采纳,或垃圾分类建议被社区接受并实施,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究对生活的影响。此外,鼓励学生将探究过程中的发现、结论整理成科学小论文、实验报告等,培养其科学表达能力。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成果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如在设计方案时考虑操作难度、成本等因素,使成果更具现实意义。通过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将探究活动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

四、结语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核心在于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生活化主题的确立、任务的合理拆解、过程的有效指导、成果的转化运用及科学的评价反馈,构建完整的探究链条,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这不仅契合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更能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科学探究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瞿梦琦。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3):45-48.

[2] 王梓渝。基于探究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项目设计策略 [J].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2024(5):32-35.

[3] 潘俊明。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教学与管理,2024(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