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赖作营
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341000
一、引言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案例教学因其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地理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案例选取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所选案例与教学目标关联度低,或过于复杂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难以切入分析;案例呈现方式单一,多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图像、视频等多元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不足,往往是教师主导案例分析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案例分析深度不够,学生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未能深入挖掘地理原理和规律;教学评价单一,多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和能力提升。
三、实施策略
为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从案例选取、呈现、互动、分析及评价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系统性的实施策略,让案例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依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案例
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前,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逆向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结合教材知识结构,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例如,在讲解 " 工业区位因素 " 时,需将抽象的区位理论细化为能让学生理解的具体目标,如能够根据不同工业类型分析主导区位因素,能结合实例评估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构建 " 三维筛选模型 " 围绕教学目标筛选案例:其一,知识契合维度,确保案例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能有效承载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教学为例,选取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引发的生态连锁反应案例,将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关联性具象化呈现。其二,典型示范维度,案例应具有典型性,能反映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使学生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 " 农业地域类型 " 教学中,选取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其小麦 - 牧羊混合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和农业地域特征归纳的思维模型。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运用 " 认知脚手架 "理论选取学生相对熟悉或易于理解的案例。在 " 人口迁移 " 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美国西进运动案例,可结合本地劳务输出大县的人口流动数据,设计 " 家乡人口流动调查 " 实践任务,通过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推拉理论。
(二)运用多元方式生动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教师应改变单一的文字呈现模式,综合运用图像、视频、音频、实物模型等多种手段,使案例更加生动、直观。对于涉及地理景观、地理过程的案例,可借助卫星地图、航拍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对于包含大量数据的案例,可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便于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分析规律。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可展示不同气候区的景观图片、气温降水柱状图,并播放当地的气候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多感官体验,加深对不同气候类型特征的理解。同时,可结合信息技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设沉浸式案例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增强案例的代入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生活场景选取案例,如分析本地天气变化,再搭配教师适时的引导设问,让学生更易融入,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三)构建互动平台引导深度探究
在案例教学中,要打破教师单向讲解的模式,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探究平台。教师可先将案例分发给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梳理关键信息,提出初步的分析思路和疑问。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思维。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适时介入,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安排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分析结果和观点,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补充和完善。通过这样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深化对案例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结合地理原理深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本质。教师在学生对案例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地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促使学生从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空间分布规律、时间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案例中蕴含的地理规律。例如,在分析 “某河流洪涝灾害频发” 的案例时,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多个地理要素入手,分析各要素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五)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质量、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等;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否准确、合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中,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升。评价方式多样化,可采用课堂观察、小组报告、案例分析论文、口头答辩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多元评价,不仅能准确评估案例教学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案例选取、呈现、互动、分析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和创新。通过精选典型案例、运用多元呈现方式、构建互动探究平台、深化案例分析以及实施多元评价,能让案例教学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地理教育,2024(2):30-33.
[2] 王建国 . 提升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 (5):45-48.
[3] 张莉 .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优化路径 [J]. 教学与管理,2024 (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