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际经济法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法考导向研究

作者

王宁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2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对精通国际经济法的专业人才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既包含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复杂理论体系,又需紧密对接跨境贸易纠纷解决、国际商事仲裁等法律实践场景,其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双重要求。

传统国际经济法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的结构性矛盾。课堂教学以教师单向知识输出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与法律条文解读,学生缺乏参与真实法律问题分析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难以将抽象法律规范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造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需求之间的断层。据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68% 的法律从业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在国际商事合同审查、跨境投资合规管理等实务领域存在显著能力短板。在此背景下,深化国际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连接法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引入真实或模拟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法律关系、适用法律规范、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实务操作技能。同时,随着法考制度改革对实务能力考查比重的不断提升,将法考案例资源融入国际经济法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更能推动教学内容与法律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良性互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一)理论知识内化的有效路径

国际经济法涉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体系等大量复杂理论知识,单纯依靠文本解读难以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案例教学法通过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法律事实,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案例—应用”的认知链条。例如,在讲解 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贸易术语时,引入“国际贸易货物运输途中货损赔偿纠纷”案例,学生需结合 Incoterms 规则分析买卖双方权利义务,从而理解该贸易术语下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节点与责任划分标准。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据相关教育实验数据表明,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对国际贸易术语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准确率提升了23% 。

(二)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载体

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者的核心素养,包括法律关系分析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与法律论证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法律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案件事实、识别法律争议焦点、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法律论证。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赔偿”案例分析中,学生需综合运用合同法、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等法律规范,分析违约行为构成要件、损害赔偿范围计算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与法律论证能力。通过长期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在法律逻辑构建、法律条文适用准确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能够更熟练地从法律视角剖析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

三、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框架构建

(一)案例资源的遴选标准与获取路径

1. 遴选标准

典型性:所选案例应能够集中体现国际经济法某一领域的核心法律问题与争议焦点,如“华为与美国政府的贸易管制纠纷”案例,可用于分析国际贸易管制措施的合法性与合规应对策略。此类案例不仅能反映学科关键知识点,还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法律实践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时效性:优先选择近五年内发生的真实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最新国际经济法律实践发展同步。及时更新案例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法律动态和实务处理方式。

层次性: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体系,基础案例用于单项法律知识学习,综合案例用于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实务能力培养。

关联性:案例应与法考大纲要求、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紧密关联,确保教学内容服务于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需求。对案例进行筛选时,严格对照法考知识点分布和课程教学重点,使案例能够精准对应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

2. 获取路径

法考案例库:系统梳理近十年法考国际经济法科目真题案例,这些案例经过命题专家精心设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教学价值。对法考案例进行分类整理,标注每个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考查方向,方便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

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裁决:参考国际商会仲裁院(ICC)、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等机构公开的仲裁裁决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经济纠纷案例。这些真实发生的仲裁案例能够展现国际经济纠纷解决的实际过程和法律适用情况,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务的学习素材。

司法裁判文书网:检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涉外经济纠纷指导性案例及各地法院典型判例。通过分析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法院对国际经济法相关问题的裁判思路和标准,增强对法律条文实际应用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流程设计

1. 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工作: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案例特点,编制案例分析任务书,明确案件背景资料、分析要求与思考问题。教师还需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预判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相应的引导思路和拓展资料。

学生工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案件事实梳理、法律规范检索与相关理论研究,撰写案例分析提纲。鼓励学生运用法律数据库(如 Westlaw、北大法宝)进行案例检索与法律条文比对分析。此外,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线上线下讨论交流,分享资料和见解,共同完善案例分析思路。

2. 课堂教学阶段

案例导入: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背景资料,包括案件发生的经济环境、法律政策背景与争议焦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讲解国际投资争端案例时,通过播放相关新闻报道和政策解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案件发生的宏观背景,增强学习的代入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围绕案例争议焦点展开讨论。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推动讨论向深度发展。例如,在“跨国公司避税争议”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的冲突解决机制。在分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课堂辩论:针对具有较强争议性的法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辩论,培养学生法律论证与口头表达能力。设定辩论规则和流程,让学生分别担任正反方辩手,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并进行反驳。通过辩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问题的复杂性,提高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讨论与辩论情况进行全面点评,总结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点,纠正学生分析过程中的错误与偏差,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法律思维逻辑。点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对学生分析方法、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表现的评价,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

3. 课后拓展阶段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课堂讨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案例分析思路,撰写规范的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包含案件事实陈述、法律关系分析、法律适用推理与解决方案建议等内容。教师提供报告撰写规范和模板,指导学生按照学术论文或实务法律文书的标准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案例库建设:将优秀案例分析报告纳入课程案例库,作为后续教学参考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库建设,定期更新案例资源与分析成果。通过案例库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师生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四、法考导向下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法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教学大纲优化:以法考大纲为参照,系统梳理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明确重点章节与核心知识点。例如,将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等法考高频考点作为教学重点,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同时,根据法考大纲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与考试要求同步。在教学大纲中,详细标注每个知识点与法考大纲的对应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了解教学重点和考试方向。

案例筛选与改编:从法考案例库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改编。对于法考真题中过于简略的案例描述,补充案件背景资料与细节信息;对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拆解为若干子案例用于分阶段教学。

(二)教学方法创新

对比教学法:针对法考中常见的跨部门法考查题型,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制作对比表格、案例对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跨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考试训练:定期组织法考模拟案例分析考试,按照法考题型与考试时间要求命制试题。考试结束后,进行详细的试题解析与答题技巧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模式,提升应试能力。在模拟考试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答题规范意识。

专题研习模式:围绕法考热点问题与高频考点,开设专题研习课程。例如,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跨境数据流动法律规制”等前沿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案例研究与学术研讨。

(三)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国际商事仲裁、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等方式积累实务经验。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法考命题趋势分析与教学方法培训研讨会,提升教师法考导向教学能力。

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资源库,整合法考案例、司法判例、仲裁裁决等案例资源,配套开发案例分析教学视频、在线测试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五、结论

将案例教学法与法考导向有机结合,是破解国际经济法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的有效路径。通过科学遴选案例资源、系统设计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与完善教学保障机制,能够实现国际经济法理论知识传授、法考应试能力培养与法律实务技能提升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瀚 , 刘亚军 . 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法学教育研究 ,2024(03): 123 - 138.

[2] 陈卫东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与应对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3(11): 56 - 62.

[3] Moraes, Henrique Choer. The changing logic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Law[J]. UCL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Foreign Affairs, 2024, 27(2).

[4] CILJ 2025: Panel 5: The growing rol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na globalised world[EB/OL].https://www.horsy.ai/listenlite/blog/cambridge_law_faculty_cilj_2025_panel_5_the_growing_role_of_international_economic_law_in_a_globalised_world,2025.

[5] 龙振奕 .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36):154-157.

[6] 郭鹏 . 司法考试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 [J]. 法制与经济 ,2023(08):138-140.

[7] 王海蓉 . 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以贵阳学院为例 [J]. 法制与社会 ,2023(25):193-194.

作者简介:王宁,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法学专业教师,兼职律师,国际经济法硕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国际访问学者。

教研项目:“国际法学”课程群教研室项目编号:KJYS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