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细化理念赋能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

作者

郭丽丽

嵩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班主任教师需要积极学习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保持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构建细节浸润的教育生长环境。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小学生的习惯养成规律,解码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雕琢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打造良好的自主管理文化。教师还需要着重抓住日常班级管理的细节,着重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成为班级的主人,在班级履职活动中学会担当精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构建文明规范的班级生活环境。

一、以人为本管理,打造班级文化

教师应当明确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从而打造有温度的班级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确立班级的根本大法,改变以往由教师单独规定的刻板方式,巧妙引导学生共同规范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明确班级管理中的行为边界。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分组探讨班级公约,如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不随意讲话、保持班级卫生整洁等。教师积极汇总学生的意见,制定形成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并张贴在班级教室的显眼位置。然后,教师应当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班级干部,巧妙运用“抢官”的趣味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争取想要担任的班干部职责,在服务中展示自身的才能。教师再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班干部考核制度,明确各个不同班干部的小组责任分工,如班级秘书需要负责记录班级的考核结果与各种通知,并及时提醒班主任,从而形成民主参与与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抓好管理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应当重点规范班级的日常管理细节,结合学生存在的个体学习差异,让细节管理成为推动班级学生成长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尝试将班级管理任务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日常考勤、卫生与纪律等。教师需要组织班委会干部制定清晰准确的卫生值日表,明确不同学生应当承担的卫生值日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卫生值日考勤反馈机制。同时,教师还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持续跟踪学生的多学科学情动态,针对学生展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进行关怀与干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成长困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例如,教师需要为具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每周积极留出 1 对 1 的谈话时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教学辅导和支持。并且,教师还应当积极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精细化管理手册》,形成制度性的文件并张贴,让具体的标准被学生广泛周知,形成执行有依据的班级管理准则。这不仅可以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带动树立班级的榜样力量。

三、拓展家校共育,实现精细沟通

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家校沟通,共同推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当积极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建立家长社交群,及时公布班级的活动通知、课程安排与学习流程等,方便家长及时配合班级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在家长群内公布学生的课间活动、体育运动赛事活动等图片视频,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综合表现,打造家校协同合作的重要桥梁。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借助家长课堂教授精细化的家庭教育方案,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案例。并且,教师还应当积极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由传统的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参观日,带领家长参观学校的食堂或宿舍,参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教育流程与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模式下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学隔阂,更加认可教师的艰辛付出,以及配合支持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而形成融洽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小学班级管理需要遵循精细化的教育原则,始终保持高标准的严格要求,探索精细化的管理巧思以及有温度的矛盾解决方法。教师应制定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关注学生的微小异常表现,巧妙运用细节管理,树立良好的班级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环境。同时,班主任应持续从小事抓起,推动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以身作则的行为规范,兢兢业业地去奉献自我,让班级管理既有序又有温度,筑牢了基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慧珠 ." 家文化 " 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对策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4):1.

[2] 顾锡斌. 精细化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的应用与思考[J]. 学周刊 ,2024(1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