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生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刘梦遥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8

引言

教育生态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交通类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还能够适应交通行业发展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其他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开展合作,还应优化课程体系生态,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引入交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并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育生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优化教育生态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生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交通类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资源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创新自主培养模式,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密切关注交通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使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能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自主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高职院校交通类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路径,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交通行业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可以促使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适应交通行业发展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交通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运行更加高效和智能化,高职院校创新交通类人才自主培养模式,能够及时将这些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开设智能交通技术应用、车联网原理与实践等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从而为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交通行业涵盖了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内的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如轨道交通包含车辆检修、信号控制、运营管理等多种岗位,创新培养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根据交通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铁路部门等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定制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特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交通行业多元化的岗位需求。此外,创新培养模式,能够为地方交通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教育生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类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背景下,教学部门应与教务处、实训管理中心等行政部门紧密合作,教学部门专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行政部门则在教学资源调配、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提供支持,行政部门可以根据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合理安排实训设备的采购和维护计划,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行政部门可以收集行业对交通类人才的最新需求信息,反馈给教学部门,教学部门则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课程设置,进而适应交通行业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应与交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岗位需求,提出具体的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标准。此外,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建立交通类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各院校将自己优质的交通类课程放在平台上共享,开展联合备课活动,针对交通行业中的共性问题和前沿技术,共同设计教学案例和活动,建立校际学生交换项目,联合组织交通类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校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2]。

(二)优化课程体系生态

高职院校人才自主培养中,学校应全面梳理原有交通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各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点和衔接关系,去除陈旧、过时或重复的知识内容,保留基础、核心和前沿的知识要点,按照交通行业工作流程和岗位任务的逻辑顺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密切关注交通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新技术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中。学校还应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创新创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在专项技能训练中,强化训练交通行业各岗位的核心技能,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项目支持,并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按照交通行业实际工作场景和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还应推进课程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交通类专业在线课程资源平台,丰富平台功能,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生态化的教学环境

在营造生态化的教学环境中,学校应打造交通特色实训场地,如建设公路实训场,包括不同类型的道路模拟区域,设置交通标志、标线齐全的道路环境,使学生进行驾驶操作、交通指挥等实践教学活动,轨道交通专业应建设模拟地铁站台、轨道线路等实训设施,还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室空间设计,配备高清投影仪、智能交互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交通流量模拟动画、桥梁结构三维模型等教学内容,积极设立交通文化展示区,在教室的墙壁或角落展示交通行业的历史发展、交通领域的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营造浓厚的交通文化氛围。在虚拟教学环境构建中,学生应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开发交通类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在汽车维修课程中,学生通过 VR 设备进入虚拟的汽车维修车间,进行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操作,通过软件模拟各种汽车故障现象,利用虚拟工具进行检测和修复,对于交通规划课程应开发基于AR 的城市规划软件,学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在校园或城市的实际场景中,通过 AR 技术叠加交通规划信息,进行交通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估,使抽象的规划概念更加直观 [3]。

结束语

综上,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等新兴领域的崛起,对交通类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生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类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创新中,应精准把握当前教育生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进而助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毋丹丹 . 以“三大融合”打造科创教育的城市生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深圳探索 [J].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01):77-80.

[2] 谢戌 .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J]. 决策探索 ( 中 ),2021,(11):76-77.

[3] 李斐 , 孙宁 , 林丽霞 . 教育生态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11):42-44.

姓名:刘梦遥 出生年月:1991.06 性别:女 民族:满族 籍贯:黑龙江哈尔滨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教学管理

课题:新⽣态下交通类⾼职院校⼈才⾃主培养质量提升研究,2024 ~2026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般课题。课题⽴项编号JT2024YB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