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公共垃圾桶智能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陈静漪

上海浦东民办未来科技学校 九(5)班 201318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校园建设升级使师生与生活垃圾量同步增长,以上海某中学为例,3200余名师生用 42 个公共垃圾桶,日均人工清运 2-3 次。传统垃圾桶无满溢监测,2023 年该校每月满溢投诉 12-15 起, 30% 清运无效,增加保洁负担且影响校园卫生。物联网技术虽为智能管理提供路径,但多数校园仍用“人工巡检 + 固定清运”模式,效率低、资源浪费。

图1 传统垃圾桶出现垃圾溢出、异味扩散等问题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设计的“物联网公共垃圾桶”方案,能实时监测满溢程度与异味浓度,通过校园局域网传至后勤平台实现“按需清运”。测算显示,方案落地后可减少 30% 无效清运,年省保洁成本约 2.4 万元,满溢问题减少 90% 以上,改善校园环境,降低健康风险。

1.3 创新点

1. 成本创新:采用“ESP32-C3 开发板 + 超声波传感器 +LoRa 模块”,单套成本≤150 元,仅为商用产品1/3,适合大规模推广;

2. 功能创新:新增 MQ-135 异味传感器,解决传统监测“只看容量、不看质量”问题;

3. 场景适配:太阳能(5V/1W) + 锂电池(18650, 2000mAh )供电,单次充电运行30 天以上。

二、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国内 “物联网垃圾桶” 研究始于 2015 年,李城州等(2024)的 NB-IoT 方案单套约 500 元,未考虑校园低功耗;陈彩艳等(2023)方案侧重垃圾分类,无满溢监测与清运优化。P. Singh 等(2022)“Smart Truck” 系统需专用车辆,单套设备 + 车辆改造约 2000 美元,成本高;I. Sosunova 等(2022)的监测系统技术先进,但依赖进口、维护成本高且无中文适配,难在国内校园推广。

2.2 文献评述

现有 “物联网垃圾桶” 核心技术成熟,但存在成本高、功能与校园场景不匹配、缺乏 “监测 - 清运 - 管理” 闭环三大问题。本研究聚焦 “低成本、校园适配、闭环管理”,具有明确价值。

三、假设与方法

3.1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背景与文献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超声波传感器 +LoRa 传输”方案可精准监测满溢(误差 ⩽5% ),单套成本 ⩽150 元;

2. 智能清运算法可减少无效清运,提升保洁效率 30% 以上;

3.“太阳能 + 锂电池” 供电可满足无外接电源需求,单次充电运行 ⩾30 天。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检索 CNKI、Google Scholar 等,筛选 23 篇文献,梳理技术路线与成本。

3.2.2 实验法

1. 硬件搭建:分模块完成物联网垃圾桶的硬件组装,具体包括:

·满溢监测模块:采用 HC-SR04 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垃圾桶顶部,实时测量 “传感器到垃圾表面” 的距离(量程 2-400cm ,精度 0.3cm );

·异味监测模块:采用 MQ-135 空气质量传感器,监测垃圾桶内氨气、硫化氢等异味气体浓度(检测范围 10-1000ppm );

·数据传输模块:采用 LoRa-E5 模块,通过校园局域网将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传输距离 ⩽500m ,功耗 ⩽10mA );

·供电模块:组装 5V/1W 太阳能板 +2000mAh 锂电池,搭配充电管理芯片(TP4056),实现自动充电与过充保护。

图2 物联网垃圾桶

2. 软件开发:

·设备端:使用 Arduino IDE 编写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定 “满溢阈值”(距离 ⩽15cm 时触发报警)、“异味阈值”(MQ-135 输出电压 ⩾2.5V 时触发报警),数据每 5 分钟采集 1 次,异常时实时上传;

·管理端:采用 Python+Flask 开发 Web 平台,实现状态显示、报警推送、记录统计三大功能。

3. 实地测试:

·测试地点:上海未来科技学校校园内,选取 3 个典型区域的垃圾桶(教学楼一层、食堂门口、操场角落),安装上述设备;

·测试周期:2025 年 7 月 1 日 - 7 月 30 日(共 30 天);

·测试指标:设备故障率(是否断连、数据是否丢失)、满溢监测准确率

(与人工检查结果对比)、供电续航时间、清运效率变化(测试前后无效清运次数对比)。

3.2.3 问卷调查法

测试结束后,设计《物联网公共垃圾桶使用体验问卷》,面向校园保洁人员(12 人)、师生(200 人)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198 份。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

4.1 硬件性能数据记录

4.1.1 满溢监测准确率

满溢监测准确率

注:3 次误差均因 “垃圾形状不规则”(如塑料袋凸起)导致传感器误判,后续可通过 “多次采样取平均值” 优化程序,降低误差。

4.1.2 供电续航时间

3 个测试点设备均采用 “太阳能 + 锂电池” 供电,7 月上海平均日照约 6 小时;测试至 7 月 30 日,3 台设备锂电池剩余电量分别为 65% 、 62% 、 68% ,平均65% ,推算单次满电可连续运行 35 天,超 30 天预设目标,满足校园无外接电源需求。

4.1.3 设备故障率

测试期间,仅 1 台设备(操场角落)在 7 月 15 日出现 1 次断连(持续约 2小时),排查后发现是 “LoRa 模块被雨水淋湿” 导致,后续为设备加装防水外壳后,未再出现故障,设备整体故障率为 0.05 次/ 天,稳定性良好。

4.2 清运效率数据记录

由数据可知,基于物联网监测数据的 “按需清运” 模式,有效减少了无效清运——7 月的无效清运次数仅为 6 月的 12.5% ,保洁人员每日工作时长缩短 0.7小时,清运效率提升显著,验证了研究假设 2。

4.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 保洁人员评价(12 人)

·认为 “设备提升清运效率”:11 人( 91.7% );

·认为 “设备操作简单”:10 人( 83.3% );

·希望 “优化防水性能”:8 人( 66.7% )。

2. 师生评价(198 人)

·认为 “垃圾桶满溢问题改善”:185 人( 93.4% );

·认为 “校园异味明显减少”:172 人( 86.9% )

·对设备外观满意度:168 人( 84.8% )。

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保洁人员还是师生,均对物联网垃圾桶的效果给予较高评价,同时也提出了 “优化防水性能”“缩小设备体积” 等改进建议,为后续方案完善提供了方向。

五、研究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1. 实现低成本方案:单套 148 元,满溢准确率 95% ,续航 35 天,验证假设1、3;

2. 形成闭环模式:无效清运减少 87.5% ,保洁效率提升 33.3% ,验证假设2;

3. 获用户认可:师生与保洁评价高,具备推广基础。

5.2 未来展望

1. 推广方案,形成校园标准化方案;

2. 新增垃圾分类积分功能,提升参与度;

3. 对接校园智慧后勤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城州 , 赵文豪 , 陈美玲 . 基于 NB-IoT 的智能垃圾桶系统设计 [J]. 物联网技术 ,2024,14(6):142-144.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4.06.036.

[2] 陈彩艳 , 田荣英 , 马文娟 , 等 . 高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研究 [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3(3):202-204.DOI:10.12277/j.issn.1673-6931.2023.03.068.

[3] 廖婧 , 韦攀 .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的应用研究 [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31(3):5.

[4]P.Singh and A.Bajpai,"Smart Trucks:An IoT-based Novel Approach for Smart and Effective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2022IEEE 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for Social Innovation (IATMSI), Gwalior, India, 2022,pp. 1-6,doi: 10.1109/IATMSI56455.2022.10119341.

[5] I. Sosunova and J. Porras, "IoT-Enabled Smart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Smart C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in IEEE Access, vol. 10,pp.73326-73363, 2022, doi: 10.1109/ACCESS.2022.318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