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足大单元背景建构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作者

李国梁

重庆市第八中学龙塔实验学校 401147

小学音乐课堂承担着启蒙学生艺术感知的重要职责,但当前教学常将演唱训练、乐理讲解等内容割裂呈现,导致学生虽接触多种音乐知识,却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大单元教学从音乐学科本质出发,围绕核心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持续探究音乐作品文化背景、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音乐技能,深化文化理解,为改变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实现课堂高效提供了可行方向。

一、大单元教学理念与小学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小学音乐课程里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内容,从音乐元素层面看,共享节奏、旋律、和声等基础构成要素;从文化维度而言,同属特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艺术表达载体,彼此间存在深层交织的内在联系。大单元教学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引,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这与音乐课程本身兼具综合性与关联性的特质天然适配。通过大单元理念重新审视音乐课程,能够依据文化发展脉络与学生技能进阶规律,将零散知识有机串联,促使学生在持续性学习进程中,同步实现音乐实践能力提升与文化认知深化。对教师来说,大单元教学能为音乐教学带来全新发展机遇。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知识,设置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科知识,让整体教学呈现相对活跃的状态。此外,教师还可借助这一教学举措,实施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构建高质量音乐教学指导以及服务,助力教师实现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大单元背景下高效小学音乐课堂的建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常面临知识碎片化的困境,学生接触到的演唱技巧、乐理知识、作品赏析等内容各自独立,难以形成完整认知。大单元教学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旨在打破这种零散局面,构建起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

在三年级下册“美妙童音”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节奏与韵律”主题,将《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进行整合。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猜调》,分析其问答式节奏如何推动对唱的趣味性,感受一问一答间节奏变化带来的活泼氛围;再聚焦《木偶的步态舞》,让学生观察乐谱中特殊节奏型,通过模仿木偶机械动作,体会节奏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节奏创编活动,鼓励他们将课间操整齐的踏步声、校园清脆的铃声等生活声音转化为节奏谱例。同时,引入文化拓展内容,讲述《猜调》源自云南民间对歌习俗,其节奏特点与当地交流方式密切相关;介绍《木偶的步态舞》创作灵感,说明作曲家如何通过节奏模仿木偶行动特征。

(二)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机械模仿,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难以调动,大单元教学强调转变课堂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创新组织形式,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任务与协作探究中,主动挖掘音乐价值,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建构知识的转变,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在四年级上册“歌唱祖国”单元教学时,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唱祖国》两首爱国主义歌曲,教师设计“校园爱国主题音乐会”项目。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开展工作:资料研究组通过图书馆查阅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提炼演唱时应传达的庄严情感;舞台设计组依据《歌唱祖国》旋律激昂的特点,设计合唱队形,编排手臂挥动、踏步等舞台动作,思考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强化歌曲感染力;宣传推广组利用美术课所学绘画技巧与信息技术课的软件操作能力,设计手绘海报,制作电子邀请函。项目推进中,各小组不断遇到挑战,如舞台动作设计既要体现庄重感又要避免僵化,宣传海报需突出爱国主题且吸引观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向教师请教、参考往届音乐会案例等方式,反复尝试不同方案,不断优化成果。

(三)构建多元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常聚焦于演唱音准、节奏准确性等技能指标,评价主体单一、方式固定,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核心素养发展。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需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内容、方式三个维度拓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通过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考量、多阶段跟踪,为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提供精准依据。

在五年级下册“欢乐的村寨”单元学习《北京喜讯到边寨》《打起手鼓唱起歌》后,实施多元动态评价。评价主体方面,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学生自评时,围绕《打起手鼓唱起歌》的学习过程,反思自身对欢快节奏的把握是否到位,情感表达是否充分,切分音等难点的克服情况;小组互评环节,成员相互评价对傣族、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模仿还原度,以及为《北京喜讯到边寨》创编伴奏的创新性。教师则从整体视角,对学生音乐表现的完整性、文化理解的深度进行综合评定。评价内容突破技能局限,注重核心素养考察。例如,观察学生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能否从复杂旋律中捕捉喜悦情绪的递进变化;评估学生创编伴奏时,是否合理运用民族乐器音色特点,体现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考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提出有价值的创意想法。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参与节奏模仿游戏、文化讨论活动的积极性;终结性评价以“民族音乐展示会”呈现,学生通过演唱、乐器伴奏、情景表演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评委从多个维度进行打分评价。

结束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其提供了新思路。从核心素养出发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创新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再配合多元动态评价体系,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大单元教学优势,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为学生全面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金友兰 .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 略 [J]. 华夏教师袁2024(12),111-113.

[2] 厉琳煜 .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J]. 文理导航 ,2025(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