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视角下石画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研究
覃明月 范紫怡 张瑞紫 黄晓冉
桂林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一、桂林石画的发展背景
桂林石画是一项源于传统漆器螺钿技艺和百宝嵌工艺 , 结合了传统绘画艺术特色的传统美术项目。以桂林特有的漓江石、鸡血玉为原材料 , 缀以宝石 , 以石代墨 , 纯手工制作成画 , 构筑出最美的桂林山水、民族风情画像。漓江石画源于唐宋时期,依托漓江喀斯特地貌孕育的天然纹理石。文人雅士发现石纹似水墨山水,逐渐形成“观石作画”传统,明清时期发展为民间工艺,常以砂石雕刻或彩绘漓江景致。20 世纪 80 年代后,匠人结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利用石皮天然肌理创作立体山水,形成独特艺术流派,作品多表现渔舟、鸬鹚、峰林等地域元素。2023 年 10 月 6 日 , 桂林石画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影响力。[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 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桂林非遗石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桂林非遗石画作为一种传统技艺 , 其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 , 不仅借鉴了传统绘画的技法和元素 , 还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使得桂林非遗石画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
二、桂林石画的价值
桂林石画源自桂北古法卵石镶嵌技法,以及发端于明代的镶嵌技艺百宝嵌和绘画艺术,且采用的是桂林特有的鸡血玉,漓江石作为原料,经过精心打磨和镶嵌并结合现代审美和技艺,构筑出最美的桂林山水、民族风情画像,同时有着独特的视觉效果[5]。
从历史价值来说,桂林石画的传统制作工艺作为民族手工艺,以其质朴的方式存在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一面镜子,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从审美价值来讲,石画是传统艺术与工艺美术的结合,这一艺术形式在材质运用、制作工艺及创作风格上均有其独到之处,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结合现代审美和技艺,创新叠镶、错镶、色镶渐变、层次铺撒等石画技艺,为桂林石画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至此,桂林石画不仅展现了绘画与传统手工艺独具特色的美,而且也是民族地域文化整体特色的延续;从社会价值来讲,通过石画帮助残疾人搭建起文化艺术就业创业的“梦工厂”。例如,2014 年时,邓凤竹与吕珊蔚,王勇创办了桂林惠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场[4],
三、桂林石画发展现状
在 2014 年广西工艺美术展会上,桂林有 日星苑工艺品原创工作室 , 负责人罗倩和吕珊蔚,她们参展参评的漓江石画给人耳目一新、眼 大众都消费不起的。而为了适应大众消费水平,她们在 2014 年 8 月份开始 俯拾即是的天然石作为原材料 ,发掘桂林文化元素, 突出鲜明的 使产 品既低碳环保又极具地域特色, 成本大幅下降。因为漓江石画是自然与生活完美的 既环保、时尚, 又新颖别致、物美价廉, 产品一经推出市场,就成为极具桂林地域性的旅游文化产品, 成为游客们来桂选购的新宠。
桂林石画的魅力不仅限于国内,它还受到了国际社 国日报的国际版块对此进行报道,在新片场也推出了名为“桂林漓江石 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还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举办手工 DIY 等活动,向公众展示桂林石画的魅力,并传授制作技艺 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桂林石画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传承人还积极与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传播桂林石画等,这样有助于将桂林石画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
四、桂林石画发展的问题
(一)制作技艺复杂,传承受阻
由于桂林石画的制作技艺极其 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 , 且技艺传承也不够完善。目前,经营漓江石画作坊的人较少, 人的影子。桂林漓江石画的制作也需要制作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度不高,他们更倾向于 会更加倾向于现代科技,不愿潜心从事传统手工业。因此老 传承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吸引新生力量加入漓江石画制作。从而导致漓江石画行 / 员的 稀缺, 石画产业面临技术失传风险。
(二)制作石画的原材料成本高,限制了产量
桂林石画源自桂北古法卵石镶嵌技法,以及发端于明代的镶嵌技艺百宝嵌和绘画艺术,采用的是桂林特有的鸡血玉,漓江石作为原料,材料的采集和加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漓江河床有大量鹅卵石,但适合用于石画创作、具有独特形状、颜色和纹理的漓江石并非随处可得,创作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和精力去挑选;桂林鸡血玉是桂林特产的珍贵玉石,物如其名,其色红如鸡血、黑如牛角,色调均匀,光泽性强,是制作桂林石画的优质材料。然而,鸡血玉的矿产资源相对有限,优质的鸡血玉更是稀缺,这就导致其采购成本较高。且最终采购来的原材料还需要经过精心打磨和镶嵌才能成显现出独特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从而也限制了桂林漓江石画的产量和普及度。
(三)继承方式传统且古板,难于吸收高素质人才
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桂林石画知名度低。桂林石画技艺的传承需要学习者较高的审美能力、技艺水平和耐心,因此导致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桂林漓江石画在整个行业中存在着“工多艺少”的现象,而且传统手工石画也是一项重活、累活 , 需要有足够的耐性 ,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化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兴趣爱好的转变,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四)产业链发展资金不足,政府的扶持力度弱
桂林石画以作坊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模式,产业的规模小,缺乏长远考虑,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经济实力弱。且近年来,政府的扶持力度逐渐减弱,国家资金支持少,不能满足桂林漓江石画产业链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单靠地方政府是难以完全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与桂林的旅游资源融合起来。桂林自古以“桂林山水天下”而闻名天下,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应该充分把握这个优势,将桂林石画和旅游资源连在一起,形成产业链。
(五)桂林石画市场化运作水平低
桂林漓江石画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 在市场上的的知名较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 , 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购买。经营者很难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也导致从事该行业的人较少。
五、促进桂林石画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创作模式,融入新时
针对桂林石画以个人为主经营的小型作坊创作模式,可采用开放式讲授模式,吸引更多桂林石画的爱好者,提供便捷学习机会,突破个人想象局限,吸纳多元元素,对石画的内容进行创新。将人文、山水、故事和民俗等多种元素融入,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定时开展石画展览和创作交流会等,促进创作者之间的良好交流,学习到更多的优秀文化,从而促进桂林石画的创新发展。
(二)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桂林是一个旅游名城,素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近年来,随着疫情的结束,旅游业的复苏,桂林石画可凭借当地旅游资源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在旅游旺季或特定的节日,可以在景区附近开展石画展览或举办石画文化节,宣传石画文化,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的到来,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繁荣,全方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根据不同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与之相关的桂林石画文创作品。例如,以象山为主题的石画作品可在象山公园内销售 , 成为游客购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旅行社可以与桂林石画工坊或艺术家合作,推出石画参观、体验和学习的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亲身了解和体验石画的历史和制作,不仅能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和艺术创作的需求,还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加强建设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桂林石画;同时大量招收学徒,开办石画制作体验场所,增加就业岗位,传承创新制作工艺,以经济发展推动桂林石画艺术的进步。
(三)深入挖掘价值,加强文化融合合作
针对桂林非遗石画的价值,我们可以全方位剖析其深厚底蕴。从追溯历史起源,梳理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了解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到钻研独特的制作工艺,再到解析多元的艺术风格,或细腻写实,或抽象写意,都展现出独特魅力。我们也可从中挖掘出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如桂林石画工艺融合多种传统技艺,以本地特色石材展现自然风情等,为后续宣传推广筑牢根基。同时,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与旅游、教育、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与旅游结合,开发石画主题旅游线路与体验项目;与教育合作,开展石画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与文创联手,推出新颖的石画文创产品。多方发力,共同开发桂林非遗石画的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让其绽放新光彩。
(四)创新石画销售路线,推陈出新
在当下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桂林石画的发展可以创新销售路线。线上,充分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的强大传播力。通过制作精美短视频、撰写生动图文笔记,展示石画创作过程、独特设计与艺术魅力,吸引海量用户关注,进而提高石画的知名度与出售率。线下,则紧密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举办民俗文化节、石画艺术展览等活动。在活动现场, ,还能提供亲手制作体验,有效加强宣传与销售。与此同时,要注重增 产品,如石画主题的书签、钥匙扣等。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形成从生产、 展示到销售的良性产 业链。 同时,桂林石画还可在创作上推陈出新,融入更多个性化元素,深入挖掘本土风土人情,强化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石画作品,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6]
(五)政府助力,培育石画技艺传承人
为打造桂林石画文化节、桂林石画文化旅游基地,使桂林石画制作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突破其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从根源上弘扬这一传统技艺,进而实现有效的保护。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协助,推动现有的桂林石画技艺人才积极培养新人。在资金方面,政府可对桂林石画的创作环节给予充分的财力保障,在推广营销方面提供充足的资源,助力传统桂林石画作坊拓展生产规模,精心打造具有定规模和广泛影响力的桂林石画技艺文化基地,以文化传播为先导激发经济活力,冲破文化传播的阻碍,构建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从政策视角出发,可将桂林全域的石画技艺人才汇聚一堂,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聚焦于独具特色的桂林石画技艺精研,全力塑造彰显桂林独特魅力的石画文化品牌。在持续推动桂林石画技艺进阶升级的道路上,助力这一传统技艺迈向新的高峰,稳扎稳打地实现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既定目标,为桂林石画技艺的长远传承筑牢根基[3]。
总之,运用多元的方法策略,结合时代发展,达到传承桂林石画的作用,提高对桂林石画的保护,同时达到弘扬中华优秀民间文化的目的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敏 . 非遗正年轻 [N]. 桂林日报 ,2024-12-17(003).
[2] 李槟羽 ,张菁 , 陈绍琪 . 文旅融合背景下桂林石画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J]. 名家名作 ,2024,(32):88-90.
[3] 蒋璇 . 桂林石画:以石代墨绘出“满目风景”[N]. 桂林日报 ,2024-09-23(007).DOI:10.28272/n.cnki.nglrb.2024.001766.
[4] 王晓慧 .她以坚石绘就柔美画卷温暖残疾人就业路 [N]. 华夏时报 ,2024-01-22(004).DOI:10.28391/n.cnki.nhxsb.2024.000007.
[5] 罗倩 . 浅谈漓江石画的市场效益 [J]. 名家名作 ,2021,(06):84-85
[6] 黄荣健 .适应新常态创新新消费谋求新发展——桂林“漓江石画”顺势而为的启示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5,(11):70-73.
项目:
1. 本论文为 2024 年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创艺”桂林石画——广西非遗文化的现代演绎》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覃明月、范紫怡、张瑞紫、黄晓冉,指导老师:黄红韩,编号为:S202413641035。
3. 本论文为 2022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桂北非遗资源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4. 本论文为 2023 年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文化传承视域下桂北民间美术资源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5. 本论文为 2024 年广西自治区级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桂北民间非遗资源在学前教育专业美学育人中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 2024JGA430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覃明月(2002.11-),女,壮族,广西来宾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范紫怡(2002.11-),女,汉族,广西玉林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张瑞紫(2003.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黄晓冉(2004.8-),女,汉族,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