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作物种植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技术研究

作者

胡超

湖南省衡南县向阳桥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21100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其肥力状况关系到作物产量与品质。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土壤有机质下降、板结酸化等问题,尤其在连作区表现突出。为应对土壤退化,我国推广有机肥、生物肥、秸秆还田等改良措施,取得初步成效。本文梳理主要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技术,探讨其原理与应用条件,为提升农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一、常见土壤问题的成因与表现特征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土壤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机质含量持续降低,主要由于秸秆焚烧、施肥结构失衡及耕作方式不当,使土壤碳循环失衡。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养分供给的核心来源,也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的重要物质。二是土壤结构破坏,表现为板结、透气性差、耕层浅化,限制了根系生长和水分、养分的有效传导。三是土壤酸化和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南方水稻区和北方旱作盐碱区,长期单一施用酸性化肥导致 pH值下降,盐分积累则抑制作物吸收水分与养分。四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在有机质分解、氮素转化、病害抑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农药和化肥施用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这些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叠加,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有机肥与绿肥的协同利用在肥力提升中的作用

有机肥是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的根本性措施。相较于化肥,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及微量元素,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常见的有机肥包括畜禽粪便、农家肥、堆肥、蚯蚓粪等。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腐熟处理,避免引入病菌或杂草种子,同时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绿肥则是在非农作物种植期种植的专门用于改良土壤的植物,如紫云英、苕子、油菜等,其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翻压入土后可显著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与氮素水平。实践表明,有机肥与绿肥的轮换使用不仅可减少化肥用量,还能调节土壤酸碱性,提高作物抗病抗逆能力。在水旱轮作体系中,利用绿肥在水稻前期种植,水稻收获后施入腐熟有机肥,可有效实现土壤养分的动态补充与循环利用,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三、秸秆还田与生物技术结合的土壤改良机制

秸秆作为农作物残体,蕴含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是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通过机械粉碎、深翻掩埋或腐熟处理实现秸秆还田,可显著提升土壤碳氮比,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与水肥保持能力。但若秸秆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腐熟缓慢、氮素竞争、病虫害滋生等问题,因此应配合施用碳氮平衡调节剂、微生物降解剂,促进秸秆快速腐熟。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尤其是生物菌肥、复合微生物制剂在分解秸秆、抑制有害菌、促进作物生长方面表现突出。典型的功能菌包括固氮菌、解磷菌、抗病促生菌群等,其通过定植根际、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改善根系环境,提高养分有效性与作物吸收效率。秸秆还田与微生物技术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还能显著增强土壤系统的生态韧性与功能多样性,为实现绿色农业提供重要支撑。

四、土壤理化性状调控与精准施肥技术

土壤改良的另一关键在于物理结构的优化和化学性状的调控。针对板结严重、耕层浅化的耕地,可通过深松整地、深耕改土等机械措施,破除犁底层,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下渗能力。在酸化土壤中添加石灰、钙镁磷肥等调酸剂,在碱性土壤中施用有机酸肥料、中性复合肥等,可有效调节土壤 pH 值,促进养分平衡。针对盐碱地,通过引排结合、施用石膏等离子调理剂,结合种植耐盐作物等措施,可逐步降低盐分浓度,恢复土地种植功能。此外,精准施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强调基于土壤养分诊断与作物需求动态调节施肥策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通过土壤检测、无人机遥感、变量施肥设备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定时、定量、定位施肥,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体现了土壤管理与数字农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五、区域化土壤改良策略与生态农业融合路径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多样,不同区域的土壤问题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土壤改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东北黑土区,重点在于防止有机质流失与耕层破坏,推进秸秆全量还田与轮作休耕;在黄淮海平原,应关注土壤板结与氮磷过量问题,推行深松耕作与平衡施肥;在南方红壤区,须着重调酸、补钙和施用有机肥,以缓解酸化问题;在西北旱作区与盐碱地,则应加强水肥一体化管理与土壤盐碱调控。此外,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是提升土壤质量的战略路径。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等系统工程,可实现作物与畜禽、种植与养殖、农业与环境的互促共生,构建稳定、健康、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土壤质量长期监测与数据库建设,推动土壤健康信息化管理,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

土壤是农业的命脉,其肥力与结构直接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我国土壤退化与养分失衡问题,梳理有机绿肥利用、秸秆还田、生物技术、精准施肥等改良路径,提出构建多元协同、因地制宜的生态土壤管理体系。未来应推动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融合科技、政策与农民参与,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程先骄 . 贵定地区辣椒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 [J]. 种子科技 ,2024,42(24):55-57+81.

[2] 熊志荣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措施研究:以本庄镇为例 [J]. 种子科技 , 2024,42(24):46-48+98.

[3] 卢洪美 , 王晨宇 , 巩梦梦 , 等 . 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及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J]. 江苏农业学报 ,2024,40(12):2266-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