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整合视角下小学英语与科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作者

陈维旭

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国际教育正从传统分科教学向跨学科整合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跨学科知识应用”列为核心能力,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强调课程综合。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英语和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然而,当前两科教学存在学科壁垒分明、模式单一等问题,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探索英语与科学的有效融合路径,是落实课程标准、培育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英语学科与科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顺应课程标准改革方向

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性与实践性。英语学科注重语言运用和文化意识培养,科学学科侧重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提升。两者融合能打破知识碎片化,构建“语言工具 + 科学认知”的知识结构。例如在“生态系统”主题学习中,学生既学习“food chain”“habitat”等专业词汇,又能用英语探究生态平衡原理,实现语言能力与科学思维的同步发展,契合课程标准对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7 - 12 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传统分科教学中重复的知识灌输易引发学习倦怠。学科融合将抽象语言与具象科学现象结合,能有效激活学生兴趣。如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教师用英语讲解“magma”“eruption”等词汇,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的过程中,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三)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跨学科能力是 21 世纪核心竞争力。小学阶段开展英语与科学融合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问题导向”思维。例如在“设计太阳能小车”项目中,学生需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动力系统,并用英语撰写方案、进行成果答辩,从而锻炼工程实践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

三、小学英语学科与科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融合课程体系

1. 主题式单元整合设计

以生活场景或自然现象为主题,整合英语与科学课程内容。如围绕“天气与气候”主题,科学课程开展“气象观测”“温室效应模拟”实验,英语课程引入天气谚语、气候报告写作等内容。通过主题式单元设计,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多学科视角下的知识迁移。

2. 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

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PBL)。以“校园垃圾分类优化”项目为例,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垃圾成分、设计分类方案,同时用英语制作宣传手册、进行经验分享。项目实施涵盖调研、设计、验证、展示全流程,实现科学探究与英语能力协同发展。

(二)创新融合教学方法

1. 情境化跨学科教学

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如在“极地探险”主题教学中,教师模拟科考场景,用英语讲解冰川融化、生物适应性等知识,学生分组扮演科考队员,用英语完成数据采集、观察报告等任务,在真实任务驱动下运用语言、理解科学概念。

2. 探究式合作学习

采用“问题引导—小组探究—成果分享”模式。以“植物向光性”实验为例,学生用英语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变量控制表,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实验并撰写英文报告,提升科

学探究技能与英语交流能力。

(三)优化融合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评价框架,从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综合评估。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除传统纸笔测试外,增加实验操作、英语演讲、项目成果等评价形式。如在“生态瓶制作”项目中,既评价学生对生态原理的理解,又考察其英语描述的准确性,同时关注团队合作表现。

四、小学英语学科与科学融合的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实践困境分析

1.  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英语教师缺乏科学知识,科学教师英语教学能力有限,导致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教学存在知识与语言规范性问题。

2.  教学资源开发滞后:市场缺乏专门的融合教材与资源,教师需自行开发课程,增加教学负担。3.  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学生英语水平、科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大,统一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易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针对性解决策略

1.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跨学科教师工作坊”,开展“双语科学教学法”“课程整合设计”等培训;鼓励跨学科教研,通过集体备课、案例研讨提升教师能力。

2.  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门牵头开发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库,利用在线平台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流通。

3.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通过前测评估学生基础,设计分层学习任务。基础组侧重词汇积累与现象观察,提高组开展实验设计与深度探究,通过异质化分组促进学生互助学习。

五、结论

小学英语与科学的融合是顺应教育趋势、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多元化评价,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尽管面临教师、资源、学生差异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策略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实践,推动学科深度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