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中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茜

大连市甘井子区福佳小学  116000

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习惯的重要课程,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载体。传统工艺制作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和文化内涵,将美育渗透到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中,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传统工艺制作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传统工艺制作与美育融合意义深远。于文化传承而言,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如剪纸中灵动的花鸟鱼虫、刺绣里细腻的山水人物,都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将美育融入其中,能让学生在欣赏与制作传统工艺品时,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审美培养方面,传统工艺制作注重造型、色彩、材质的搭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 当前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设定缺乏美育深度考量

当前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往往侧重于劳动技能传授,对美育目标重视不足。多数教师将教学目标聚焦于让学生掌握某种传统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如学会剪纸的折叠、裁剪方法,掌握陶艺的捏塑、上釉技巧等,却忽视了美育目标的细化与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将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等美育目标明确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关注工艺制作的机械操作,而无法从传统工艺中深入感受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2.2 教学内容挖掘美育元素不够充分

传统工艺制作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如造型之美、色彩之美、文化之美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美育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一方面,教师在介绍传统工艺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制作工艺讲解,对工艺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涉及较少。例如,在讲解木工工艺时,只是简单地介绍工具的使用和木材的加工方法,没有深入探讨木工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地域木工工艺所体现的独特审美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缺乏对美育元素的筛选和整合,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作品和制作项目,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美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难以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启迪。

2.3 教学方法难以激发美育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对美育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陶艺制作课上,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示范步骤进行制作,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无法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对作品进行创新设计。此外,教学过程中缺乏美育的互动环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无法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和借鉴,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

3 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中美育渗透的策略

3.1 精准设定美育导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中,需精准设定美育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研究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将其细化为具体的审美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教授扎染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染的基本技法,如捆扎、折叠、夹染等,还要设定培养学生色彩感知与搭配能力的目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染料混合后产生的色彩变化,感受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之美,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尝试运用独特的色彩组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3.2 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美育内涵

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工艺制作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内涵,将美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介绍传统工艺时,不仅要讲解制作工艺,还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以木雕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木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展示不同地域木雕作品的风格差异,如东阳木雕的细腻精美、福建木雕的古朴大气等。

3.3 创新多元美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中美育渗透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例如,在教授皮影戏制作课程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皮影戏表演的场景,播放经典的皮影戏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皮影戏的表演现场,激发他们对皮影戏制作的兴趣。

3.4 构建全面美育评价体系

构建全面的美育评价体系是确保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中美育渗透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创作,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家长评价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中美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明确美育导向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将美育有机地融入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课程中实施美育渗透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 . 王轶哲 . 新课程研究 ,2022(30)

[2] 融合劳动教育与“启明 24 节气”德育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谢灿辉 ; 张师梅 . 新教育 ,2024(04)

[3]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 王金福 . 天津教育 ,2024(08)

本文为甘井子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劳动传统工艺制作中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QGHWKT2024110)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