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作者

刘煜聪

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

一、引言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不仅是村民生活的空间场所,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园林景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消失风险,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角度看,传统村落园林景观是地域文化和 文化的重要体现,保护它们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经济角度讲,合理活化利用传统村 展乡村特色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增加村民收入。从生态角度而言,传统村落园林景 境和谐共生,保护它们有利于维护乡村生态平衡,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注重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考量,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日本的造村运动中,通过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与重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乡村的复兴;欧洲一些国家对乡村历史建筑和景观的保护修复,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国内对于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保护规划编制、活化利用模式探索等方面。一些学者从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各地也开展了许多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资金短缺、技术人才不足等。

二、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1、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多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建筑风格、布局形式、造园手法等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例如,苏州的一些传统村落园林,其精巧的叠山理水、典雅的建筑小品,体现了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景观,以其独特的马头墙、天井等元素,展现了徽派建筑文化和徽州地区的宗族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价值是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核心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艺术审美价值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具有极高的艺 们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意境。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 。从园林的整体布局上看,注重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 ,通过不同植物的色彩、形态、花期等搭配,营造 美的装饰,为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例如,扬州瘦西湖畔的传统村落园林 以其婉约秀 的湖光 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成为了艺术审美价值的典范

3、生态环保价值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中的植物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例如,一些传统村落园林中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蔬菜,既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园林中的水体,通过自然的水循环,起到了调节湿度、改善局部小气候的作用。此外,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建设往往采用当地的材料和传统的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4、社会经济价值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可以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例如,浙江乌镇的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经过保护与开发,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可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传统村落园林景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自然与人为破坏

自然因素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破坏不容忽视。风雨侵蚀、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会对园林中的建筑、植物、水体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例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在自然灾害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坍塌、倾斜等情况;园林中的植物也可能因病虫害、恶劣天气等原因死亡或生长不良。

人为破坏也是传统村落园林景观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村落的人口外流,导致园林景观无人维护和管理,逐渐破败荒废。同时,一些村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在园林景观内随意搭建现代建筑,破坏了园林的整体风貌和布局。部分地方政府、村民和开发商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价值。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了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甚至为了追求 GDP 增长,不惜牺牲园林景观进行开发建设。此外,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园林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投入不足,甚至采用一些破坏性的开发方式,导致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丧失。

3、资金短缺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建筑修缮、植物养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然而,目前资金短缺是制约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由于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导致社会资本对其兴趣不大。此外,传统村落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水平较低,也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园林景观的保护与修复。

4、规划与管理不足

许多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在规划方面, 些地方没有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点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规划方案缺乏针对性 可操作性。例如,在园林景观的改造和扩建过程中,没有遵循原有的布局和风格,导致新旧景观不协调。在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构不明确、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无法对园林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四、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原则与策略

1、保护原则

保护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村民参与原则。原真性原则要求在保护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园林景观的原始风貌、结构和材料,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确保其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整体性原则强调将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不仅要保护园林中的建筑、植物、水体等物质要素,还要保护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以及园林景观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村民参与原则是指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民参与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来,使他们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同时也能从保护与发展中受益。

2、保护策略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保护责任和处罚措施等,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例如,制定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园林景观的保护与管理进行详细规定。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建筑修缮、植物养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 PPP 模式、捐赠、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产业,实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自我造血,为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技术研究。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保护技术、古建筑修缮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展示,既可以实现对园林景观的永久保存,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地方政府、村民和开发商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开展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宣传周活动,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知识;对村民进行培训,传授园林景观保护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保护能力。

五、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活化利用模式与案例分析

1、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园林景观活化利用的重要模式之一。通过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园林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例如,江西婺源篁岭古村,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为基础,开发了篁岭景区。景区内的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的梯田花海,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景区还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晒秋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活化利用和乡村经济的振兴。

2、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是将传统村落 文化创意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园林景观的活化利用。 文化,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北京宋庄艺术区,原本是 化创意企业,将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打造了 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这里,传统的村落建筑被改造成了艺术工作 到各种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购买文化创意产品。宋庄艺术区的成功,为传统村落 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3、生态农业与休闲体验模式

生态农业与休闲体验模式是将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游客在欣赏园林景观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体验乡村生活。这种模式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浙江安吉余村,曾经是一个以矿山开采为主的村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余村关停了矿山,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村里种植了大量的白茶、毛竹等农作物,建设了茶园、竹海等景观,开发了采摘、品茶、竹艺制作等休闲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余村的成功转型,实现了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也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六、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支持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例如,对参与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在土地利用方面,优先保障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的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土地指标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2、人才培养

加强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相关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建筑学、景观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应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投身于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中。

社区参与机制

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村民参与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 的保护意识 民认识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村民能够从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受益,如通过参与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获得经济收入。

4、监测与评估

建立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对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通过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监测与评估内容包括园林景观的保护状况、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效益、游客满意度等方面。同时,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将监测与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七、结论与展望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瑰宝,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传统村落园林景观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保护原则、策略和保障措施,实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保护方面,应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活化利用方面,应积极探索更多创新的模式和途径,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潜力,实现其多元化价值。同时,要更加注重村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