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现状及优化措施

作者

郭巧艳

定边县西正街小学

一、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其效率高低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果,更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以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高效状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剖析现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知识呈现抽象化

部分教师仍以“讲授 + 练习”的传统模式为主,忽视小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导致抽象知识难以被理解。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某教师直接讲解“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1/2”,仅通过板书文字和静态图片展示,学生虽能记住定义,但在后续练习中仍会出现“把3 个苹果分成2 份,每份是 3/2”的错误。这一案例反映出:缺乏具象化操作的教学,会使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增加后续纠错的时间成本,降低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模糊,重难点偏移

部分教师备课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层次感,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例如,在“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某教师将“掌握‘破十法’”作为重点,但却用 20 分钟讲解“减法的意义”(与之前知识重复),仅留 10 分钟演示“破十法”,学生练习时间不足。课后检测显示,仅 40% 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计算,其余学生仍依赖“数手指”等低效方法。这一案例说明:目标不聚焦会导致重难点被稀释,学生无法在关键知识上形成突破,直接降低课堂效率。

(三)评价反馈滞后,纠错不及时

课堂评价多关注结果正确性,忽视对过程的即时反馈。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某学生计算“长 5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时,错误列式为“ ”,教师仅标记“错误”便跳过。该学生未理解错误原因(漏算一条长边),在后续练习中重复出错。这种“只判对错、不析原因”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带着错误认知继续学习,形成“积错难改”的恶性循环,增加课后补救的负担。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具象化呈现

1. 操作式教学,强化概念理解。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操作:用圆形纸片代替苹果,动手折出 1/2、1/4,观察“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区别。某教师实践此方法后,学生在练习中对“平均分”的正确率从 65% 提升至 92% 。通过“动手折—观察比—说理由”的过程,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具象操作,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本质,减少后续纠错时间。

2. 情境化教学,链接生活经验。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用模拟人民币购买文具(铅笔 1 元、橡皮 5 角)。学生在“付钱—找零”的互动中,自然掌握“1 元 =10 角”的换算关系。相较于单纯讲解单位换算,情境化教学使课堂参与率从 70% 提升至 95% ,知识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二)精准定位目标,优化时间分配

1. 依据学情分解目标。在“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掌握“1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将目标分解为:

基础层:理解“破十法”的算理(如 12-5=10-5+2 );

提升层:能用“破十法”快速计算;

拓展层:对比“破十法”与“想加算减法”的优劣。

课堂中,用 5 分钟复习旧知,15 分钟重点讲解“破十法”算理,10 分钟分层练习,5 分钟总结。调整后,学生计算速度平均提升 40% ,目标聚焦使时间利用更高效。

2. 利用“错误资源”突破难点。在“平均数”教学中,学生常误认为“平均数一定是数据中的数”。某教师故意呈现错误案例:“3 名同学身高 130cm 、 140cm 、 150cm ,平均身高是 140cm (正确);若加入 1 名 140cm 的同学,平均身高还是 140cm (正确);若加入 1 名135cm 的同学,平均身高是 139cm (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均数是否必须在数据中”,通过纠错深化对“平均数是虚拟数”的理解,难点突破时间从20 分钟缩短至10 分钟。

(三)构建即时评价体系,强化反馈效能

1. 过程性评价,捕捉思维漏洞。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计算“ 8+4×2" ”时,若出现“ 12×2=24 ”的错误,教师不直接否定,而是追问:“你先算的是 8+4 ,对吗?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发现“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这种“追问式评价”使学生不仅知其错,更知其所以错,纠错效率提升 60% 。

2. 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动力。采用“星级评价表”记录课堂表现:

参与度星:主动发言得1 星;

思维星:提出独特想法得1 星;

合作星:帮助组员得1 星。

某班级使用后,学生课堂主动举手次数从平均每节课 8 次增至 25次,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直接带动课堂效率提高。

四、结论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从教学方法、目标定位、评价反馈三个维度协同发力。通过具象化操作、任务化合作、精准化目标、即时化评价,可有效解决当前课堂中“抽象化、形式化、模糊化、滞后化”的问题。实践证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策略,能使课堂从“教师主导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轻负担、高效率、强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马云鹏.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 全球教育展望,2021(2):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