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李元丽

人民政协报社

关键字:人工智能;制造业智能化;技术融合;预测性维护;柔性生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根基,其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全球竞争加剧与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不足、创新滞后等困境。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为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跃迁提供契机。通过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AI 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分析、流程动态优化及决策智能化重构,推动制造业向柔性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本文系统梳理 AI 赋能制造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结合案例分析与机制研究,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实施框架,助力其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竞争力。

1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核心路径

1.1 技术融合路径

人工智能需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感知 - 分析 - 执行”闭环能力。感知层借助工业物联网(IIoT),通过传感器、视觉系统采集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全维度数据,为AI 提供基础;分析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如通过深度学习预测设备故障、优化工艺,或用自然语言处理解析用户需求;执行层由AI 驱动的智能装备与自动化系统协同,实现生产任务动态调度与自适应控制。技术融合的关键是打破数据孤岛,构建统一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 AI 算法与工业控制协议、边缘计算等技术标准化对接,形成全链条技术体系。

1.2 流程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重塑生产流程核心环节。在生产调度环节,AI 算法基于实时订单、设备状态与物料库存数据,动态优化排产计划,提升资源利用率;在工艺优化环节,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数据,识别关键质量参数并自动调整工艺,减少人为误差;在质量管控环节,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缺陷实时检测与分类,结合溯源系统定位问题根源,形成闭环改进。流程优化的核心是将 AI 技术嵌入现有生产系统,通过数据驱动持续迭代,实现生产效率、良品率与响应速度的协同提升。

1.3 模式创新路径

人工智能不仅革新制造业技术,更推动商业模式与价值创造方式变革。在产品服务化方面,AI 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实现故障预警与远程运维,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在个性化定制方面,AI 通过分析用户偏好与行为数据,支持小批量柔性生产,满足差异化需求;在绿色制造方面,AI 算法优化能源与废弃物处理流程,助力低碳转型。模式创新的关键是突破传统制造边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纽带的生态化价值网络,推动制造业从“产品交付”向“服务增值”升级,实现价值创造范式转型。

2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实践探索

2.1 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人工智能已深度渗透制造业生产、运维、供应链等核心环节,形成多场景协同的智能化格局。在智能质检领域,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高精度图像识别替代人工,提升缺陷检测效率与一致性;在预测性维护中,AI 算法分析设备实时数据构建故障预测模型,推动从“定期检修”向“按需维护”转变,降低停机风险;在柔性生产环节,AI 驱动的智能排产系统动态响应订单波动,自动调整产线与工艺,支持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生产。此外,AI 还应用于供应链预测、能耗优化、安全监控等领域,推动制造业向全价值链智能化升级。

2.2 企业实践案例研究

领先企业通过 AI 技术落地,验证了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将车身焊接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 以上,同时减少人工复检成本;某装备制造企业搭建基于 AI 的预测性维护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某电子企业采用 AI 驱动的柔性产线,实现不同型号产品的快速切换,订单交付周期大幅压缩。

2.3 实践成效与挑战

AI 赋能制造业的实践成效显著:生产效率因流程优化与自动化提升,质量管控能力因智能检测与溯源系统增强,运营成本因预测性维护与能耗优化降低。然而,实践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工业数据质量参差不齐、AI 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制约了技术落地效果;管理层面,传统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难以适应AI 驱动的敏捷响应需求;生态层面,跨企业数据共享机制缺失、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协同创新困难。

3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关键策略

3.1 技术支撑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需构建“数据- 算法- 算力”三位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首先,强化工业大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清洗、标注与标准化解决数据质量低、碎片化问题,并搭建跨系统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多源数据互联互通。其次,推动 AI 算法与工业场景深度适配,开发针对小样本、高噪声数据的轻量化模型,探索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部署,提升实时响应与算力效率。

3.2 管理变革策略

AI 赋能制造业需推动管理模式系统性变革。组织架构层面,需打破部门壁垒,组建跨职能 AI 应用团队,融合 IT、OT 与业务专家,形成技术落地与业务优化的协同机制。决策流程层面,引入 AI 驱动的实时决策支持系统,将数据分析嵌入生产调度、质量控制等环节,推动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人才管理层面,构建“AI+ 工业”复合型人才梯队,通过培训、引进与产学研合作提升员工 AI 应用能力。此外,需建立 AI 应用风险管控机制,明确算法透明性、数据隐私与伦理责任边界,确保技术应用合规、可持续,支撑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3.3 生态构建策略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依托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促进技术、资本与市场的良性互动。首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专注基础技术研发,企业主导场景化应用创新,政府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加速成果转化。其次,构建行业级AI 开放平台,提供标准化工具与数据集,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此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通过数据共享与能力互补,形成全链条协作网络。生态构建的核心在于打破孤立思维,以共享共赢理念整合资源,共同应对技术迭代快、场景复杂等挑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结论

综上,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本文通过路径分析表明,AI 通过技术融合、流程优化与模式创新,重构了制造业的价值创造体系,实现了从数据感知到智能决策的闭环;通过实践探索发现,AI 在智能质检、预测性维护等场景中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管控能力,但技术落地仍面临数据孤岛、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需以技术突破为根基、管理变革为保障、生态协同为支撑,推动 AI 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唯有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才能释放 AI 的长期价值,助力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丹妮 .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D]. 杭州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76/d.cnki.ghzsc.2024.000565.

[2] 谢捷, 陈柳钦. 人工智能驱动下企业新质生产力跃升的理论与实证[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5,30(02):1-13.

作者简介 : 李元丽,出生年月 :1983 年 3 月 25 日,性别 : 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山西省临汾市,当前职务:编辑·记者,当前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