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开发研究

作者

郑媛媛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

一、引言

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吉林省共有 49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1%,其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为世居民族,形成了以“关东文化”为底色、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独特人文景观。近年来,吉林省依托长白山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优势,提出“文旅强省”战略,2022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3.4 亿人次,其中民族文化主题旅游占比达23%,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然而,当前民族文化旅游存在产品同质化、文化体验浅层化、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亟需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二、吉林省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一)民族文化资源的核心类型

1. 满族文化:关东文明的奠基性资源

满族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民族,其文化深深植根于吉林的山水之间。

历史遗迹与符号: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满族先民高句丽人的建筑智慧与政权文明;叶赫那拉古城、乌拉街满族镇作为满族重要发祥地,保留了清代八旗制度、萨满祭祀场等历史空间,被誉为“满族文化活化石”。

民俗技艺与信仰: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以鹿、鹰等图腾为主题,承载渔猎民族的自然崇拜;珍珠球(原名“采珍珠”)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模拟满族先民水中采珠的生产场景;萨满祭祀仪式通过神歌、神舞沟通人神,反映了满族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

饮食与服饰文化:萨其马、酸汤子、乌拉火锅等饮食文化,体现满族“精于烹饪、善于储藏”的生存智慧;旗袍(源自满族旗装)的改良与传承,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

2. 朝鲜族文化:中朝边境的风情画卷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朝鲜族人口占比36.5%),保留了完整的朝鲜族文化生态。聚落与建筑文化:红旗村、光东村等传统村寨以“韩屋”为特色,采用“木构架 + 草顶 / 瓦顶”结构,体现“背山面水”的选址智慧;村内“碾子房”“酱缸台”等设施,再现朝鲜族农耕社会的生活场景。

节庆与技艺传承:“秋夕节”(朝鲜族中秋节)的跳板、秋千、歌舞表演(如农乐舞,国家级非遗)充满生

活气息;辣白菜腌制技艺、伽倻琴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展现朝鲜族“食不厌精、艺不厌细”的文化追求。农耕与商业文化:延边大米种植技艺(地理标志产品)融合了朝鲜族“侍弄水田如绣花”的精细农耕理

念;水上市场、西市场等延边特色市集,呈现朝鲜族“重商善贾”的传统,成为美食与文化体验的核心场景。

3. 蒙古族文化:草原文明的东北分支

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全国三个蒙古族自治县之一)是吉林蒙古族文化的核心集聚区。

游牧文化遗存: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传统节日)的赛马、摔跤、射箭“男儿三艺”表演,展现草原民族的骁勇本色;马头琴演奏、呼麦艺术(喉音唱法)作为听觉文化符号,传递对草原的热爱与敬畏。饮食与服饰文化:手把肉、烤全羊、马奶酒等饮食文化,体现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饮食传统;蒙古袍(以蓝、白为主色调,饰以民族纹样)、皮靴、头饰等服饰,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生态与宗教文化:对“长生天”的信仰催生了草原生态保护传统,查干湖冬捕的“祭湖醒网”仪式(蒙古族与汉族渔猎文化融合产物),体现了敬畏自然、永续利用的生态理念。

4. 跨界融合文化:多元共生的关东精神

抗联红色文化: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中朝鲜族女战士安顺福、满族战士郭桂琴的事迹,成为多民族共御外侮的象征;延边革命烈士陵园、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等,记录了民族英雄的抗争历史。

工业与移民文化:吉林市丰满水电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工业遗产中,少数民族职工的奋斗故事(如满族工程师、朝鲜族技术工人)构成“新关东文化”的重要篇章;清末民初的“闯关东”移民潮,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深度融合,形成“包容开放、坚韧不拔”的关东精神。

三、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开发现状

(一)现有融合模式

1. 节庆驱动型:打造文化体验场景

品牌节庆:延边“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每年 8 月举办,含歌舞表演、美食大赛、民俗运动会),吉林市“满族颁金节”(还原祭祖仪式、展示传统技艺);季节联动:冬季推出“查干湖冬捕节”(蒙古族与汉族渔猎文化结合),夏季举办“长白山朝鲜族民俗夏令

营”,形成“四季有节”的体验体系。

2. 景区嵌入型:文化元素场景化呈现

民俗村寨旅游: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展示传统民居、体验辣白菜制作)、叶赫那拉城(演绎满族婚俗、萨满舞表演);

文化主题园区:长春“关东文化园”融合满族、朝鲜族建筑风格,设置民俗博物馆、手工艺作坊,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3. 产业延伸型:文化价值转化为商品

特色商品开发:朝鲜族辣白菜、满族剪纸文创(如书签、装饰画)、蒙古族皮雕手工艺品,2022 年全省民族特色商品销售额达45 亿元;

- 美食产业链:延边“西市场美食街”汇聚朝鲜族冷面、米肠等小吃,形成“味觉+ 文化”的体验消费场景。

(二)发展成效

1. 经济贡献提升:2022 年民族文化旅游收入达780 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8%,带动就业超20 万人;2. 品牌影响力扩大:延边州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满族剪纸、朝鲜族农乐舞等成为吉林文化“金名片”;

3. 文化传承增强:通过旅游开发,32 项民族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保护,培养非遗传承人500 余名。

(三)存在问题

1. 文化挖掘浅层化,产品同质化严重

多数景区仅停留在歌舞表演、服饰展示等表面体验,缺乏对民族文化深层内涵(如萨满文化的生态观念、朝鲜族“农本思想”)的解读;

朝鲜族民俗村普遍存在“住韩屋、吃泡菜、看歌舞”的标准化模式,满族景区多以“仿古街 + 拍照打卡”为主,差异化不足。

2.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

旅游商品以初级农产品(如延边大米、长白山蓝莓)和工艺品为主,缺乏高端文创(如民族元素IP 衍生品、数字藏品);

文化体验项目停留于“观赏 + 参与”,未形成“体验—教育—消费”的闭环,游客人均消费仅 800 元,低于全国民族旅游平均水平(1200 元)。

3. 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质量参差

部分偏远民族村寨(如通化满族聚居村)交通不便,旅游旺季面临住宿短缺、卫生设施不足等问题;

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培训,双语服务(中朝、中俄)能力不足,影响国际游客体验。4. 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凸显

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本真性流失,如朝鲜族传统婚俗表演为迎合游客偏好简化流程,满族萨满祭祀出现“娱乐化”倾向;

部分景区在开发中忽视文化空间保护,如破坏传统民居格局建设现代酒店,造成文化景观割裂。

四、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文化IP 化”开发体系,提升核心竞争

1. 挖掘文化基因,打造超级IP

满族文化:以“长白山满族发祥地”为核心,开发“探秘龙兴之地”主题线路,串联高句丽遗址、叶赫那拉城、乌拉街古镇,结合AR 技术重现萨满祭祀场景;

朝鲜族文化:塑造“延边—东北亚风情第一州”IP,整合帽儿山森林公园、水上市场、西市场美食街,推出“24 小时朝鲜族生活体验”(晨练跳板、午间制作辣白菜、晚间观看伽倻琴演出);蒙古族文化:在查干湖景区打造“冬捕文化产业园”,展示蒙古族祭湖醒网仪式、渔猎工具演变,开发“冰雪那达慕”沉浸式夜游项目。

2. 推进跨媒介传播,扩大IP 影响力

影视综艺赋能:联合《国家地理》拍摄《长白山下的民族密码》纪录片,邀请《奔跑吧》等综艺在延边民俗村取景,通过明星效应传播民族文化;

数字文创开发:发行满族剪纸、朝鲜族农乐舞主题的 NFT 数字藏品,开发“关东民族大冒险”手机游戏,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互动的数字资产。

(二)设计“深度体验型”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1. 分层设计体验项目

基础体验:在景区设置“民族文化快闪店”,提供1 小时非遗手工艺体验(如满族剪纸、朝鲜族纸鹤制作)

中度体验:推出“3 天2 晚民俗生活营”,游客入住朝鲜族传统韩屋,跟随村民学习水稻插秧、辣白菜腌制,参与蒙古族赛马、射箭教学;

深度体验:针对研学客群开发“民族文化传承计划”,如满族少年“颁金节”成人礼课程、朝鲜族传统歌舞考级体系。

2. 打造“文化+”融合业态

文化 + 康养:在长白山满族度假区推出“萨满森林疗愈”项目,结合满族药浴、森林冥想,开发“七日文化康养套餐”;

文化 + 体育:举办“延边朝鲜族国际马拉松”,赛道贯穿帽儿山、水上市场等文化地标,设置朝鲜族歌舞加油点、特色美食补给站;文化 + 科技:在长春关东文化园建设 VR 体验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满族八旗征战、朝鲜族先民移民历史,增强文化代入感。

(三)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提升综合效益

1. 构建全产业链条

上游:建立民族文化创意研发中心(联合中央美院、吉林艺术学院),开发高端文创产品(如满族图腾首饰、朝鲜族传统纹样丝巾);中游:扶持“非遗工坊 + 合作社”模式,推动朝鲜族辣白菜、满族布贴画等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 SC 认证进入商超渠道;

下游:搭建“吉林民族文化商城”线上平台,整合直播带货、社群团购,2025 年前实现年销售额破 10 亿元目标。

2.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东部:长白山—延边“生态 + 民族”黄金线路(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延边朝鲜族民俗园→珲春防川“一眼望三国”景区);

中部:长春—吉林“都市+ 民俗”体验线路(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乌拉街满族镇);

西部:查干湖—前郭尔罗斯“草原+ 渔猎”文化线路(查干湖冬捕景区→蒙古族民俗村→长山明珠园)。3. 强化基础设施与人才保障

交通网络:推进沈白高铁(2025 年通车)、延龙图城市轨道建设,开通景区直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村寨通旅游专线”;

服务升级: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开设“双语导游”“非遗传承师”等专业,2025 年前培养 1万名持证从业人员;

智慧旅游:上线“吉林民族文化旅游”小程序,提供双语导览、AR 景点讲解、文化活动预约等功能,覆盖全省200+ 民族文化景点。

(四)建立“保护性开发”机制,守护文化本真性

1. 制定文化保护标准

出台《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导则》,明确民俗表演、建筑改造、商品开发的文化原真性评价指标,禁止过度娱乐化、商业化行为;

设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按景区门票收入的5% 提取资金,用于传统民居修缮、非遗传承人补贴。

2. 促进社区参与共治

推行“景区+ 村寨”共建模式,村民以文化资源入股,分享旅游收益的20% ;成立“民族文化保护委员会”,由当地老人、非遗传承人、旅游企业代表组成,参与旅游项目决策,确保文化展示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吉林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开发具备资源富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旺盛等优势,但需突破浅层开发、同质化竞争等瓶颈。通过构建“文化 IP 化、体验深度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升级的双赢。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强化科技赋能与区域协同,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助力吉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展望

1. 探索“元宇宙+ 民族文化”的新型体验场景,如虚拟民俗村寨、数字非遗展演;

2. 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对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开发更多教育导向型产品;

3. 结合“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独特作用。参考文献:

[1]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22)[R].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2.

[2] 王兴斌.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0.

[3] 李锦顺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J]. 民族研究 , 2021(3): 89-98.

[4]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 延边州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023.

[5] UNESCO. Conventio

作者简介:郑媛媛(1984.12 -)女,辽宁省丹东市人,副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领域: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