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与“自然”共舞

作者

安波

阜康市城关镇中心幼儿园

一、活动背景与缘起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伴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被融合到幼儿教育中。3—6 岁的幼儿正处在观念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通过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废物利用”、“垃圾分类”等知识的传统,可将环保的种子根植在幼儿的内心深处,实现环保行为外化。在某次“社区环保日”主题活动中,幼儿围在一起对停放的垃圾车非常感兴趣,对垃圾车运输过程产生探究欲望,并提出问题:“为何一些垃圾可以变成玩具?”捕捉到幼儿这一兴趣点,我开展变废为宝活动,鼓励幼儿将废旧材料组合成“城堡”、“火车”。在后续为了使得幼儿实现系统探索,我对户外自主游戏《垃圾建筑师》活动进行延伸,实现科学探究、艺术表现、社会认知的多维融合。在其中,我对活动目标进行设计:

1. 引导幼儿对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区分,对“变废为宝”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理解。

2. 鼓励幼儿尝试着借助拼接、围合、垒高等方式稳定结构,尝试着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设计图进行简易绘制。

3. 启发幼儿小组协商分工,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解决观点冲突、分配矛盾等。

据相关调查,幼儿在之前参加过环保类的垃圾分类系列活动,对常见可回收物标志可有效识别。并在室内拥有使用积木搭建的经验,掌握建构技能。部分幼儿具备家庭版的变废为宝的经验,都为本次案例活动的开展起到支持和保障的作用。

二、案例过程实录

环节一:自主探索及计划制定(10-15 分钟)

师(教师为幼儿呈现由废物二次利用搭建的城堡、大桥、高楼等,引发幼儿的惊叹。)

师:“大家想知道这些精美的作品是怎样搭建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垃圾建筑师》的主题活动吧!”

师(为幼儿呈现材料。废旧材料——泡沫板、吸管、布料、易拉罐、塑料瓶、纸箱等;工具——记号笔、双面胶、夹子、绳子、胶带、剪刀;辅助材料——积木、小玩具人偶等。)

幼(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自由选择,初步以小组的方式设计建筑图纸,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尝试组合,并思考和探讨:“想建造什么?”)

师(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记录,如XX幼儿喜欢造小车;XX幼儿喜欢搭建高楼。)

师:“你想用怎样的材料制作房子的墙,让建筑物更加牢固?”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初步地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得幼儿产生探究兴趣,投入到《垃圾建筑师》的户外自主游戏中。

环节二:小组设计及合力建构(20-30 分钟)

师(将幼儿以混龄或组内异质的方式构建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为3-5 人。在自主游戏中为幼儿下发对应的任务。)

任务一:设计图绘制(引导幼儿借助简单的线条对建筑结构进行表示。)

任务二:材料选择及搭建(鼓励幼儿小组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不同材料组合进行尝试,如“纸箱”可以制作为“屋顶”;“瓶盖”可以当做“窗户”。)

任务三:稳定性测量(在搭建之后对稳定性进行测量,鼓励幼儿集结集体的智慧分析和探讨“为何建筑总是倒塌?”并在此基础上对搭建方案进行优化,投入到二次尝试和探索中。)

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以巡视的方式对幼儿的搭建情况进行观察和掌握,并为幼儿提供对应的支持和引导。结合幼儿的需求为幼儿提供脚手架,示范怎样用绳子固定住纸箱;引导幼儿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假如瓶子很轻,怎样可以使其变得更稳?”)

【设计意图】为幼儿打造开放的氛围和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搭建,并结合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累积经验、提升能力。

环节三:游戏拓展及角色深化(15-20 分钟)

活动一——“介绍我的建筑作品”(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建造作品进行介绍。如“我建造的是一辆垃圾回收车,可以用来运输垃圾……”)

活动二——“玩具人偶”剧(鼓励幼儿将小组与小组建造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对情境进行创编,教师对AR、VR 技术进行运用对虚拟情境进行打造,鼓励幼儿创编各种各样的情节,并在后续的平台上表演出来。)

活动三——“稳定性测试实验”— (借助扇子工具对风进行模拟,鼓励幼儿对建筑的稳固性进行观察。)

活动四— —“二次改造升级”——(鼓励幼儿根据建筑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改造升级。)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拓展和角色深化使得户外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得到增强,全方位地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智能,让幼儿的建造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环节四:经验分享及活动反思

每组派出代表对建筑作品进行展示,介绍名称、材料、功能等。

借助AI 智能系统获取幼儿的活动表现,鼓励幼儿自评、互评。

幼儿积极探讨和反思:“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遇到哪些问题?是如何化解的?”“哪些材料适用于搭建?为什么?”

引导幼儿阐述“如何下一次建造一只桥,你会选择怎样的材料?”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总结、延伸和思考,让幼儿感知自己的活动成果,从中获得自信感知和体验。

三、分析与支持策略

在本次活动中对幼儿提供多元支持:

材料选择——提供丰富材料供幼儿选择——提供材料组合参考意见,如“试试可否用纸板当做底板?”

合作冲突——争抢胶带、建造主导权——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公平的决策方式,如对工具轮流使用、对材料“管理员”的角色进行设定。

结构倒塌——错误重复、沮丧放弃——对加固方法进行点拨,鼓励幼儿再次尝试。

创意表现——设计模仿、创新不足——引导提问,启迪智慧。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积极引入 AI 智能评估工具,充分借助“数据分析”、“行为捕捉”等功能对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记录,在获取反馈后对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目标达成率为 90% ,充分证明本次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取得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四、反思与延伸

本次案例活动——《垃圾建筑师》始终将“儿童本位”理念为引导,融合“安吉游戏”理念,鼓励幼儿想象、创造,尽情地进行自我展现。本次案例活动亮点多多,主要包含真实性问题驱动—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经历“倒塌——改进——成功”的过程,使得幼儿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融合跨学科理念,将科学、艺术、语言领域经验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可实现环保价值理念内化——引导幼儿以亲自动手的方式进行垃圾改造,懂得“废物也拥有价值”。经过反思,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技术融合力度不足、特色及创新性缺失,需在后续有效完善和改进。在后续也将继续开展延伸活动,包含1. 家庭任务驱动、2. 科学模拟实验、3. 角色游戏二次升级,使得活动价值得到拓展和进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