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董蕾

身份证号码:370683198805018528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在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为业主、承包商等相关方提供经济赔偿,分散工程质量风险,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自引入该制度以来,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但整体推进速度较慢,实施效果未达预期。在当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完善制度体系,能够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增强建筑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实施困境

1. 市场认知与接受度问题

市场主体对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认知与接受度问题是制约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建筑行业内普遍缺乏对工程质量保险功能与价值的深入理解,导致业主、承包商等主要市场参与方在投保意愿上表现消极。部分业主认为工程质量风险发生概率较低,投保行为被视为非必要支出,反而增加了项目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而承包商则出于对企业信誉和履约能力的担忧,往往将保险视为对其工程质量的间接质疑,从而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此外,保险公司在产品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宣传渠道有限、推广手段单一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定制化服务与专业化的风险评估支持,致使投保人难以准确理解保险条款、责任范围及理赔机制,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的接受程度。这种认知偏差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抑制了潜在保险需求的有效释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影响了其在行业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问题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是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细则。在保险责任界定、理赔程序、各方权利义务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纠纷,增加了保险交易成本和风险。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对投保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使得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行业监管不到位,对保险机构的准入、经营行为等缺乏有效监管,影响了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也降低了市场主体对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的信任度。

二、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实施困境的影响

1. 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实施困境对工程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由于制度推广不力及市场认知不足,当前市场主体投保意愿较低,导致工程质量缺乏系统性保障机制。在缺乏保险约束的情形下,部分承包商为压缩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降低施工标准,放松质量控制,从而埋下诸多工程质量隐患,甚至引发结构安全问题。同时,工程交付后若出现渗漏、裂缝等常见质量问题,因无保险赔付机制支持,业主往往难以及时筹措修复资金,不仅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功能,也可能缩短其使用寿命。此外,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第三方力量,保险机构本可通过风险评估、过程监督及责任追溯等方式参与工程质量管控,但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其专业职能未能有效发挥,无法形成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与激励机制,制约了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这种机制缺失进一步削弱了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影响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2. 对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实施困境也对保险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市场需求不足使得保险机构开展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资源有限,导致保险产品种类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保险机构缺乏对建筑工程质量风险的深入研究和评估,难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不同建筑工程的风险保障需求。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保险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优化路径

1. 加强市场培育与宣传教育

加强市场培育与宣传教育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认知度与接受度的关键环节。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系统推进制度宣传与理念普及。可通过设立专项宣传基金,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及行业期刊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工程质量保险的制度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定期举办培训班、政策宣讲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向业主单位、施工企业、监理机构等市场主体深入解读保险机制及其在风险转移、质量保障和责任追溯方面的功能优势,增强各方对工程质量保险的认知认同。保险机构则应主动作为,结合不同类型建筑工程的风险特征,推动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开发差异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组合,并配套提供全过程风险管理服务,包括前期风险评估、中期过程控制及后期理赔支持,全面提升保险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平。此外,应注重典型案例的挖掘与推广,通过树立可复制、可借鉴的投保示范项目,强化正向引导,激发市场主体投保积极性。

2.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当前应加快推动相关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管理条例》或在《建筑法》《保险法》中增设专门条款,明确工程质量保险的法律地位、强制适用范围、承保责任边界、理赔程序及争议解决机制,为保险交易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在政策层面,建议各级政府将工程质量保险纳入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框架,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用加分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建设单位优先采用包含质量保险的工程管理模式。同时,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对保险机构的业务监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动态退出机制,防止无序竞争和恶意压价行为,确保保险市场公平有序运行。在此基础上,还应推动建立保险与工程质量监管联动机制,探索将保险参与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的制度路径,充分发挥其在质量治理中的协同效应,助力构建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新型工程质量保障体系。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作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分散工程质量风险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市场认知与接受度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困境,对建筑工程质量和保险市场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加强市场培育与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等优化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实施困境,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蕴智 . 构建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思考 [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20(06):113-116.

[2] 李亦然 . 工程质量保险视域下 M 建筑工程质量风险评价研究 [J]. 上海保险 ,2021,(10):52-54.

[3] 郭伟 , 潘振乾 , 于巍东 . 中国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发展思考 [J]. 工程质量 ,2020,38(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