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黎虹蔚 蒋林丽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内江 641100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得到重视
文化主体性与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对中华文化发展提出守正创新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先民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完善,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新时代我国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1]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能够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在守正的基础上还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创新,掌握文化领导权,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脉是新时代民族发展的重要底气,继承与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青年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高职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三观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后工业化时代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媒介更快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技能。同时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存在知识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亟待提升的问题,面对海量信息他们容易迷失在信息茧房失去正确方向,这就更需要思政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引导。新时代面对复杂国内外局势和与以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高职院校思政课更需扎根国情,立足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开足开齐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中就包括高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结合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其重要性得到国家、社会、学校各个层面的认识,并形成相关法律政策文件以推进、保障其实施。
(二)两者结合的渠道相对较少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达到育人目标,众多院校都做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尝试。
对于两者结合方式较多院校集中于开发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相关课程,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对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进行系统培养。这样的结合方式集中在课堂,引导学生快速形成知识体系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样的形式将理论学习局限在课堂,存在结合方式较少,与思政课结合较为生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践中仍需立足实施情况探究更多创新性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渠道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两者在结合过程中出现困难与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结合进程中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对本国历史文化认同程度明显提升,但是也出现了资金设备相对紧张、师资素质有待持续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高职院校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适应市场需要开设不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技能实训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维护资金消耗较高,实践导向下高职院校用于思政建设的资金就相对紧张。教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将其融入思政课的意识相对不足,教师意识与相关知识储备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结合的配套教材,课堂资源,视频材料等相对较少,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自主寻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取舍,课程资源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发、完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一)培养文化自觉:挖掘地方特色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培养文化自觉,旨在实现对自身文化审视与理性思考,即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归宿,增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幅员辽阔,按照地域等要素可以分为巴蜀文化、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岭南文化等,不同地域因其风土人情展现出不同精神内核,巴蜀文化吃苦耐劳,不畏艰险,齐鲁文化经世致用,刚健自强。各地可以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思政教育,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编写校本教材或作为案例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
挖掘地方特色后还需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例如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沁润在文化氛围中,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香的效果。首先在学校内可以将学校建筑物取名为“崇德”“向善”等带有良好意蕴的词汇以增加学校文化厚重感,同时在教室中悬挂激励学子向上的名言警句,在学校内部搭建文化长廊,使高校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了解民族历史,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礼仪,上下课的仪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上下课界限,端正学习态度,也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做到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在课后鼓励学生参与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或者与马克思主义读文会等相关社团,自主接受文化熏陶,丰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辩证思考,增强学生文化自觉。
(二)增强文化自信:立足学校思政课提升育人实效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要在觉醒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文明的信心,矢志不渝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能够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反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等片面观点,在坚定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各国文化,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实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舶来品存在理论性较强,部分高校学生难以有效在较短的课程时间内掌握其精髓的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结合旨在用中国语言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并使其向教学体系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层面不谋而合,可以在课堂导入,内容讲授,讨论活动等环节进行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性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挖掘并妥善加以运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好历史文化故事,既切合主题又吸引学生兴趣。在讲解过程中利用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名人名言等方式辅助教学,使理论贴近学生生活。在讨论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代入历史人物,提升学生参与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思政课“活起来”。
(三)实现文化自强:扎根实践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3]” 只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大树才能在中国根繁叶茂,只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新的辉煌。
青年只有在学习与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点,促进文化繁荣,推动建设现代文明。在校内可以开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以及书法、诗歌朗诵、算数等方面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整合利用好云上资源比如带领学生欣赏《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用数字技术解锁文化基因,赋能文化传承,吸引学生兴趣。在校外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文物,身历其境感受历史发展脉络,条件允许范围下带领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扎染、纺织等传统技艺,鼓励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形成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探讨
(一)丰富课程资源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作为“舶来品”由于其科学性、革命性等一系列突出特质被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选择,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4]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用符合学生实际并且学生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讲好、讲透,切实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注入时代活力铸就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南开大学打造“中国书画传承基地”,基地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核心,围绕课程建设,结合社团或工作坊模式,利用新媒体传播媒介突破时空限制,挖掘中国书画艺术精髓,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书画艺术奥秘。除了做好育人工作,基地还出版相关教材与理论专著,设计文创作品,形成展示中国书画艺术的多维图景,向世界讲好中国书画艺术故事。
实践证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内涵,用符合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辅之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文化传承与经济创收的相得益彰。在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正是在继承发展的文件中不断实现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三)培育人文素养培养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运行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求善”,“求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塑造学生正确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夯实人文底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坚持五育并举举措,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结合是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完善思政课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符合学生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切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新时代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 求是 ,2023(17).
[2] 习近平 .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0).
[3] 习近平.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J]. 求是,2024(8).
[4]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 :18.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立项项目,项目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Q2024152。
作者简介:黎虹蔚(1998-), 四川攀枝花人, 硕士研究生, 助教。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蒋林丽 (1998-), 四川资阳人 , 硕士研究生 , 助教。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