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标准化在建筑工程质量提升方面的实践探究

作者

洪伟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一、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人的因素

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模式与措施需要人去执行,执行效果同样与人密切相关。如果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较低,那么再科学的管理制度都无法很好地贯彻到位,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期。尽管人的主观因素对制度、措施的执行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仍需要有质保体系作为保障,才能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

1.2 环境因素

建筑工程通常是在露天环境中施工,难免会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面对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只能通过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保障人员安全与施工质量,尽量减少极端天气给施工造成的损失。受到客观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设备和材料,异常的温杜和湿度很可能使机械性能下降、施工材料受潮。

1.3 物的因素

建筑工程的施工离不开大型、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设备的使用在缩短施工工期的同时也成为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设备的性能、规格、运行情况都会影响建筑施工。如果出现不规范操作现象,还可能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轻则延误工期,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二、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内容

2.1 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的标准化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主任是技术管理组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监管和执行,其他技术人员各自承担一部分工作,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拿到施工图纸后,技术主任首先阅读图纸,审核方案,标记出不合理之处并加以完善。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完成技术管理这一工作环节,施工前 30d 开始选择施工材料、进行平面设计、规划施工进度,制定备用方案和应急预案来应对施工中各种突发状况和变数。明确人员分工,合理规划施工进度,把建筑工程中用到的施工技术以书面方式呈交给相关部门,保证工程施工的参与方都了解施工技术。

2.2 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委派专人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当工程施工结束后还要进行统一的质量验收,检查各个施工环节和建筑结构、布局、管线设置、电气系统安装等情况,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返工,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践,不仅要安排专人负责质量监管,而且还要在发现质量问题的第一时间完整记录在案,并且及时整改。

三、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1 施工质量标准模糊

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需要有明确、统一的质量标准,否则就会给各方工作的开展造成困扰,甚至彼此之间因标准不同而相互制约。质量标准不明确使施工企业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工作内容,不统一的质量标准会让施工人员缺乏理论指导,使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不相符,还可能引起合同纠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

3.2 工程建设责任不明确

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明确责任。在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之间往往会相互推卸责任,出现施工质量问题难以追溯到源头,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工程各参与方急于撇清责任,对质量问题相互推诿,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甚至还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扩大,发展到难以弥补的程度。

3.3 其他因素

一是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方面存在漏洞,严重制约了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践,尤其是质量监管工作难以有据可依,即使发现质量问题,被监管方也可能会利用管理体制的缺陷而推卸责任,逃避惩罚。二是缺乏安全意识。施工团队以农民工群体为主,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低下、专业能力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建筑施工常常涉及风险性的高空作业,如果施工人员未能按要求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让整个工程中断施工。三是地理环境。我国“三级台阶”式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区域的地质、气候特点存在很大差异。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也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标准无法统一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制订还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四、标准化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实践

4.1 实施全时段与全过程质量管理

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应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周期,将质量控制体系与措施落实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前的设计与招投标、合同签署、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环节,都要明确施工质量标准。各单位要对工程结构、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审,施工企业在设计阶段应全面评估工程的管线布设、电气系统安装等,制定挂线交叉部位的优化措施,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向工程相关方有效传达每个环节的施工细节,从源头上控制施工质量。

4.2 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文件

尽管建筑工程行业有标准化的管理指南与相关文件,但仍然缺乏对施工细节的审核标准,以至于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出现“踢皮球”推卸责任的情况。在签署合同环节,各方为了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利益、规避和转嫁风险,会尽量对文件细则进行模糊化处理,从而为自己留下解释空间,这就导致各方责任分工的模糊不清。因此更需要制定标准化管理文件,明确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以便在发现问题后能够追根溯源,责任到人。

4.3 提高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程度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形势良好,全社会对施工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施工企业也充分认识到标准化质量管理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结合企业现状调整并优化了标准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标准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化方案,让管理制度越来越符合施工现场情况,避免制度条款的教条化和形式化。在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张贴标准化管理标语,营造“安全与质量一手抓”的管理氛围。质量监管人员明确工作重点与难点,结合施工图纸和方案控制各施工流程的质量。二是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力度,开展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工作。在质量监管中使用激光测距仪、卷尺等工具,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客观。多次测量并核对数据,如果测量结果的偏差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测,尽量将施工质量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避免主观、经验因素影响质量检查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此外,还要重视标准化管理小组的作用,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工作,详细记录各项质量检查数据。

总结

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是促进建筑行业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一改往日“重业务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希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综述了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实践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以期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些许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天孝 . 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监督管理工作探析 [J]. 大众标准化 ,2023(18):13-15.

[2] 戴晓莉 . 质量管理标准化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实践的路径思考 [J].大众标准化 ,2021(2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