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及维度探析

作者

张浩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

一、新质生产力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构建提出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各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将动态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要素融入评价体系。如此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指导性,为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

(一)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构建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要尤其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评价标准,以保持评价体系的时效性和适应性。[1] 职业院校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时应重点关注专业发展是否与实际产业需求能够紧密结合,能否真正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例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紧跟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增设微专业或交叉学科方向;课程内容与技术要迭代同步,需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要建立复合型人才评价导向,评价体系需关注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构建要注重数智技术的运用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是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这不仅要求职业院校在评价体系中加大对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权重,而且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评价过程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例如融入新质生产力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要求企业参与全流程评价;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评价机制,需对校企利益分配合理性、合作稳定性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以避免“表面融合”;要对产教融合平台效能够进行评估,对地方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进行考核,以获得资源整合能力、技术转化效率及对区域经济的实际贡献。

(三)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构建要强化实时监测及持续改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要求必须强化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2] 要实时监测产教融合专项政策执行率、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效率等内容;要动态适应性调整评价体系,同时注重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主体多元协同评价,形成“政府引导 + 校企主导 + 社会监督”的共生系统,提升评价公信力;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个人或单位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激发产教融合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构建维度

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求,从多维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一)“政产学研用”战略协同维度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需聚焦政府、产业、学校、科研、实践间的协同效能,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形成产教融合目标共定、过程共建以及成果共享的生态闭环。这不仅要求各方明确自身角色与职责,还需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搭建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的协同平台,促进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进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不断提升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与质量。

(二)学校企业价值共创维度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需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关注学校企业价值共创维度的深层次融合。[3] 这不仅要强化校企合作,更需通过资源共享、文化互鉴、技术交流等途径,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评价体系要对此维度进行细致划分,确保能够准确衡量双方在价值共创中的实际成效,为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制定校企价值共创机制,企业深度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细化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效益性。

( 三) 产教融合要素整合维度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建设要注重校企合作中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项目等,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同时,要关注产教融合过程中创新要素的引入,如引入行业新技术、新标准,促进教育内容更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这些要素的整合程度及其对产教融合成效的贡献,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这要求评价体系在设计上,不仅要包含传统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指标,还应将企业参与度、行业满意度、学生就业质量等纳入评估范畴。

(四)数智评价持续改进维度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建设还应强调数字评价的持续改进。[4]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时收集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动态调整评价模型,用数据分析评价结果来提升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构建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迅速反馈至各参与主体,引导其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调整策略,建立“评价—反馈—改进”

闭环,推动产教融合模式迭代升级。再以持续优化产教融合实践,为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强支撑。

三、总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单一指标,转向涵盖“产业需求匹配度”“教学资源协同性”“人才培养实效性”“社会服务贡献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需重构与产业协同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治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5]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因此评价体系需重点纳入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指标,实证应用案例分析表明评价体系的落地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构建,以动态性、多维性、技术融合性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多元主体协同,推动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广军 .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实证分析与提升策略 [J]. 教育学术月刊 .2024 (10):45-54.

[2] 蒋洁.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职教论坛 .2023,38 (11):105-111.

[3] 潘建华 .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D]. 上海 :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4] 罗汝珍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成效的评价研究 [J]. 成人教育 .2023,43(09)70-74.

[5] 王佳妮 , 张天雪 . 基于园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03) :65-70.

作者简介:张浩(1988 - ),男,汉族,安徽金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4 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JKT24002);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4 年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 以新能源专业为例》(AHZJS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