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传统到创新: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路径与反思

作者

李选娣

岐山县中心小学 陕西省宝鸡市 722400

引言:

“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改革成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小学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既承载着巩固基础知识的功能,又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基础、学习方式和个体差异,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重构作业形式必须立足学生认知规律,探索与课程标准相衔接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能。

一、拓展作业设计样态,提升学习兴趣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延伸,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与思维方式,传统数学作业多以重复计算与机械模仿为主,易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思维发展受限。拓展作业设计样态,有助于打破传授知识的单一路径,为学生提供多元表达与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课堂外延伸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与反思,能够唤起其对问题的真实兴趣。教师在实践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生活经验背景,设计具有启发性、综合性与操作性的作业。同时,教师将图形想象、数据处理等活动融入作业任务,能够为学生赋予更多探索与表达的机会。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将作业设计从“计算练习”转向“探究体验”,体现数学作业改革的新理念。在“认识圆柱体积公式”教学后,教师应设计“制作圆柱容器并测算容积”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自制一个圆柱容器,记录底面尺寸与高度,测量其容积并对比其计算结果。依据这个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公式“VO= Sh”的缘由,提升其数学建模与量化表达能力,并显著增强核心素养中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围绕“圆锥体积等于同底同高圆柱的三分之一”教学要点,设置“验证圆锥体积规律”作业,要求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透明塑料瓶,模拟装沙对比实验,形成从猜想到验证的完整数学思维链条,激发其探究兴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调动图形想象、空间感知、精确计算等多种能力,整合运用数学知识。不同形式的拓展作业贯穿“观察—想象—操作—验证”全过程,促使学生从机械模仿走向自主探究,提升作业质量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与成就感,充分体现数学作业改革中“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实践价值。

二、落实分层分类作业,促进差异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数学作业改革,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回应多样化学习需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分层分类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契合度的任务内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可能在合适挑战中获得发展机会,增强其参与感与成就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能力,依靠内容难度、表现形式与任务结构等不同的维度分类设计作业,建构具有挑战性与支持性的作业体系,助力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区间中进阶认知与提升能力,从而形成因材施策、多维共生的教学生态。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在“比例”单元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比例概念与应用能力的差异,设计分层分类作业任务。在“比例的认识”教学后,教师安排基础层学生完成“从图片中判断图形是否成比例”的任务,要求找出图中图形并依据比例判断相似关系,依靠实际操作培养其比值意识;发展层学生需根据调配蜂蜜水的配比数据,自主列比、化简、写出比例式并分析比值是否相等,教师应引导其在比较与判断中加深理解比例的意义;提升层学生则完成“设计一组新的调配方案并解释其甜度是否一致”的任务,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其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而在“比例的应用”教学环节中,基础层学生需要完成简单的“物物交换”类比例计算任务;发展层学生应以比例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层学生则需设计一套“图形放缩”方案并用比例尺绘图,借助转换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迁移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在作业反馈中设置“同题异构”任务,以不同情境、不同图形展开“画比例尺地图”这一任务,强化学生选择策略与表达能力,激发其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在多维任务引导下,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任务路径,在理解—表达—拓展的动态结构中推动其差异化发展核心素养。

三、优化多维评价机制,强化素养导向

传统数学作业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答案正误,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表达方式与策略运用中的表现,导致评价功能趋于简单化,不利于其形成发展性认知。优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在作业实践中捕捉学生的数学思维痕迹,激活其认知、表达与反思层面的多元潜能。教师应以“任务—过程—表现”三元一体理念为指引,在作业设计中嵌入过程性与表现性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建构知识、选择方法与思维表达中的动态特征。同时,评价方式不应止步于教师打分与反馈,应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引导其以标准意识审视自我。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旋转、平移、对称”三类图形运动任务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回应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作业改革的深层诉求。在设计作业中,教师应依据“理解概念—运用方法—创造表达”的进阶路径,设计出递进式任务评价方案,在旋转认知作业中需要设定“旋转方向判断”“旋转角度计算”与“图形重构验证”三个维度,明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更加具象化理解旋转规律。而在平移任务中,教师须设计“平移路径设计图”和“路径优化理由书写”两个环节,结合学生在方格纸上的操作结果与解释文字形成图文双重评价视角,捕捉其空间想象与推理过程。评价工具以“同伴评审记录表”“过程观察记录单”“创意表达打分卡”等多元材料为载体,形成从认知理解到合作思维的立体式评价,打破传统结果导向,强化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建构数学意义。最后,教师在作业完成后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环节,持续沉淀任务经验,使数学作业从“做对题”走向“做出思维”,在真实表达中落地生长数学核心素养。

结束语:

数学作业改革应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本质出发,回应“双减”背景下教学新要求,拓展育人路径,重塑实践价值。唯有教师持续优化作业体系结构,融合评价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建构思维中提升素质,才能推动数学教学迈向高质量发展。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作业创新的融合路径,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素养导向作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杰 .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说题”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J]. 理科爱好者 ,2025,(01):204-206.

[2] 谢婉芬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分析 [J]. 学苑教育 ,2024,(31):61-63.

[3] 许美清 . 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29):104-106.

[4] 卢一 . 创新作业批改 , 落实减负增效——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方法的有效变革研究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11):54-55.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第三学段数学创新作业设计与应用的研究”(SGH24Y09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