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3-6 岁幼儿家庭教育

作者

张敏

乌鲁木齐市第七幼儿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3-6 岁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1 个字组成。这些概念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说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我国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社会的价值体系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结构和公平的愿望与期待;个人的价值观是所有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2. 对3-6 岁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3-6 岁是孩子身体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习惯正在慢慢建立。在这个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在家庭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 3-6 岁的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3. 对家庭建设的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创建积极的家庭氛围,推动家庭的和谐发展。家庭成员共同遵循这些价值观,可以提升家庭的团结性,继承良好的家族传统。例如,家长以敬业精神为价值观指南,认真投入工作,给孩子树立了刻苦努力的典范;以诚信和友善作为互动方式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让孩子在温馨且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重要性的认知偏差

从两所幼儿园 200 余名家庭问卷调查结果可看出约 63% 的家长能够准确说出24 字内容;但对于其深刻内涵,仅有 36% 的家长能明确表达出来。部分家长对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约 76.45% 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向孩子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家长只有 36. 87% 。家长在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上,存在显著偏差。

1. 对概念理解的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抽象深奥,远超 3-6 岁幼儿理解能力,融入家庭教育为时过早或“对牛弹琴”。

2. 学习内容认知偏差:家长往往将早期教育重心过度倾斜于知识技能(如识字、算术、书写)或才艺培养,视品德与价值观教育为“软任务”,可延后或依附于学校进行。

3.“无用论”偏差:在“成绩”决定学习好坏的思想影响下,部分家长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实用”,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不如培养“立竿见影”的竞争力重要。

4. 内涵培养方法偏差: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窄化为简单的“爱国口号背诵”或“礼貌用语训练”,忽视其在日常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情感态度等全方位、浸润式的培养。

5. 教育责任划分认知偏差:很多家长认为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幼儿园的职责,家庭只需配合或提供物质保障,自身缺乏主动融入的主体意识。

三、形成家长认知偏差的原因

(一)家长因素

1. 两所幼儿园都存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境况,部分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价值观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

2. 家长缺乏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家庭教育知识,不了解 3-6 岁是价值观启蒙的关键敏感期,不能掌握适合幼儿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3. 快节奏生活下,家长陪伴时间有限,倾向于选择“见效快”的知识技能学习,难以投入精力进行润物无声的价值观引导。

(二)社会因素

1. 现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复杂信息,一些负面价值观对家庭构成了冲击,削弱了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注,且加大了教育的难度。

2. 社会中针对 3-6 岁幼儿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如绘本、故事、活动方案等相对匮乏,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借鉴的素材有限。

四、课题研究提升家长观念的措施与实践

(一)深度调研与精准诊断

开展大规模问卷与深度访谈,精准描绘不同背景家长认知偏差的具体图谱。分析典型案例,揭示偏差形成的深层根源。

(二)构建“立体化”认知提升体系

1. 举办“家园同行·价值共生”主题亲子活动:通过“理论引导 - 情景体验 - 实践延伸”三个环节,逐步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向家长阐述了“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的家庭教育方法。特别强调,在日常对话中渗透价值观。

2. 在家务劳动中培养责任感,以及在亲子游戏中体验友善合作的重要性。结合情景活动《诚信小剧场》:教师和家长共同演绎“买玩具”情景剧,展示如何通过日常购物场景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

3. 家园共育活动:首先,亲子共读21 天计划:精选《诚实的小狼》《友善的树》等绘本,进行钉钉打卡阅读。其次,家庭任务卡:设计“帮大人取快递”“垃圾分类监督员”等实践任务。最后,价值观成长树:记录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每月评比“最美家庭”。结合‘家庭实践周’‘社区志愿服务日’等活动持续深化教育效果。特别制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践行手册》,其中包含 24个生活场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建议。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了“我们的价值观承诺树”手印画,象征着家园携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承诺。

(三)理念引领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1. 家长课堂中开设“传统家教智慧与现代价值观”专题,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设计“二十四节气中的价值观”主题活动,如清明制作感恩卡、重阳开展敬老服务等,让幼儿在节庆仪式和日常生活中自然浸润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有文化根脉又具时代特质的价值认知。

2.“孝亲打卡”游戏培养幼儿关爱长辈的意识;借助“诚信小存折”记录幼儿的守信行为;创新开展“我家的小规矩”亲子手工活动,用贴画、儿歌等形式将传统家训转化为幼儿易懂的行为准则。

3.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庆日设计“亲子价值观游戏资源包”,包含角色扮演卡片(如“文明小乘客”情景模拟)、传统节日活动方案(中秋制作“团圆感恩卡”)。

(四)打造“榜样示范”与“互助成长”平台

1. 结合幼儿广播站活动将园内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方面成效显著的“榜样家庭”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如:亲子打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

2. 建立线上线下的家长学习社群(微信群、分享会、半日开放),促进家长间的经验分享、困惑解答与互助支持,形成学习共同体。

3. 幼儿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与活动,并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家园联系册等渠道,向家长清晰展示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提供专业支持。

4. 利用家长助教、图书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组织亲子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与社区服务),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深化价值体验,增强家长认同感。

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知,是决定融入成效的“总开关”。通过课题研究实践表明,系统性的认知干预措施—包括精准诊断、理念更新、方法赋能、榜样引领、协同支持与效果反馈—能有效破除认知偏差,显著提升家长的主体意识、理解深度和实践能力。唯有家长真正内化认同并掌握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幼儿日常生活的点滴浸润中,化作其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最初的根基。

注: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家庭教育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以幼儿园家庭为例(课题编号:jtjy-xq-20240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