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对策研究
王小平 江猛 谢厚江 陈劲涛
忠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重庆市 404300
畜禽养殖特别是牛羊养殖在农业发展和畜牧产业中占重要的地位,而传染病频发严重影响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是影响畜牧业发展和养殖的三大动物防疫病,造成的损失巨大。同时,新发传染病、人畜共患病都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单一的防治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养殖的需要,因此组建科学的综合防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牛羊主要传染病类型及特点
(一)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病的特点是传播途径快、致病力强 [1]。牛羊病毒性传染病中以口蹄疫危害最大,发病率达 90% 以上,血清型有 7 种。蓝舌病主要传染绵羊,病毒由库蠓传播,在传染动物体内复制速度快、潜伏期一般为 3~8d 。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染性大,一旦感染往往形成大面积爆发。
(二)细菌性传染病
布鲁氏菌病是最具危害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可在宿主细胞中长期定居,流产率可达 30%~60% 。结核病在牛群的感染率可达到 15%~25% ,而且该病进展缓慢,但病死率高。而炭疽病的发病非常迅速,且病死率可达 100% 。
(三)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病 2 大类,内寄生虫胃肠道线虫病,感染率为 70%~90% ,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肝片吸虫病的感染率为 40%~60% ,球虫病以危害幼畜为主,是引起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外寄生虫病如疥螨、蜱虫等的危害不仅仅是直接给动物造成危害,还可伴随其它疾病的传播[2]。
二、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一)早期诊断与快速检测
1. 诊断技术应用
早期准确诊断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前提,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准确性虽然较高,但耗时长,结果一般 3~7 天。血清学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等结果时间是 2~4 小时。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如PCR、实时荧光PCR 检测灵敏度高、能检出少量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时间是 1~3 小时,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易于现场应用,结果 15~30 分钟即可出。
2. 临床症状识别
熟练掌握有关传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有利于及时发现及早期处理 [3]。口蹄疫的典型临床症状: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和烂斑,体温可高达 40-41∘C ;布鲁氏菌病:怀孕母畜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和关节炎;结核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可表现为慢性咳嗽、消瘦、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炭疽病发病突然,体温迅速升至 42∘C 以上,呼吸极度困难,常 2~6 小时内死亡。要想准确辨识相关症状,有赖于相关养殖场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
(二)药物治疗与抗生素合理使用
1. 治疗药物选择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还是对症及支持治疗,细菌感染类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青霉素类对抗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好,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细菌均有抑制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效,但要注意耐药现象的发生。寄生虫病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比如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吡喹酮等等,但各种药物对寄生虫病治疗效果相差较大。药物敏感试验是选用抗生素的依据。
2. 抗生素规范使用
合理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是耐药性发生最有效的措施,用药前做好准确的诊断,确定病原类型,不能乱用药。量的给药剂量结合动物体重和药物使用说明,不能任意增减,疗程应连用 3~7 天。停药期间严格执行,保证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达标。轮换用药也是延缓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措施。养殖场还应建立健全用药档案记录,有记录有时间有剂量的用药记录。
(三)疫苗免疫防控策略
1. 免疫程序优化
免疫程序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口蹄疫疫苗免疫实行“春防秋防”的免疫程序,集中免疫 2 次 / 年,密度 100% 。1 次首免后 21d 加强免疫 1 次,抗体合格率达 70% 以上。布鲁氏菌病免疫一般以羊为主要对象,羊接种 S2 活菌苗皮下注射。羔羊 6~8 周龄初免 1 次,间隔 3~4 周加强免疫。免疫抗体监测是评价免疫效果的重要方法。
2. 疫苗选择与应用
疫苗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免疫效果,活疫苗免疫效果好而安全性相对较差,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免疫期短。口蹄疫灭活疫苗可提供有效保护 6-12 个月。疫苗毒株应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疫苗的保存运输条件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发生冷链中断则使疫苗失效。接种技术规范操作保证疫苗效价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四)环境消毒与卫生管理
1. 消毒技术应用
切断传播途径是消毒的重要工作,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病原体都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对细菌、病毒的杀灭作用效果良好,有效氯的浓度 ⩾200~500mg/L. 。过氧乙酸消毒剂对病原体的杀灭谱广,常用的浓度为 0.2%~0.5% 。季铵盐类消毒剂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常用于带畜消毒。紫外线消毒灯主要用于空气消毒和表面消毒,消毒剂量要求有 30μΔW/cm2 以上。消毒的频率要视疫病风险而定,高风险的时期要每天消毒 1~2 次。
2. 环境卫生控制
卫生的生态环境是预防疫病发生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环境卫生、干燥、清洁,做到日产、日清、日消;通风良好,做到气流通畅,换气 4 次 /h 以上;控制适宜的温湿度,控制好饲养温度 15-25∘C 、相对湿度在 60%~70% ;垫料勤换、保持干燥;加强水质管理,注意定期水质检测和消毒,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结语
牛羊疫病防控应是一个系统的综合防控,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是从总体上使防控的各种资源整合,形成了综合立体式的全方位防控格局,今后还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投入,完善综合防控体系,为牛羊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任富荣 . 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4,45(2):91-93.
[2] 温岩 . 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11):080-083 .
[3] 徐福 . 我国当前肉羊养殖模式下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4,45(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