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杨静宜

湖北省钟祥市第二中学

引言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缺乏兴趣,难以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生活情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引入应用题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购物、旅游、运动等,引入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他买了一支铅笔花了 2 元,一本笔记本花了 5 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快速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生活情境

多媒体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汽车行驶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一辆汽车从A 地开往 B 地,速度是每小时 60 千米,行驶了 3 小时后到达 B 地,A地到 B 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汽车行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生活情境

角色扮演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应用题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学习平均分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糖果的情境,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朋友,教师扮演分糖果的人。教师有 12 颗糖果,要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到数学在分配物品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引导问题探究,理解数量关系

(一)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分析

在呈现生活情境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例如,在学习乘法应用题时,教师给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书架有 3 层,每层可以放 8本书,这个书架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链:首先,“题目中告诉我们书架有几层?”引导学生关注书架的层数;接着,“每层可以放多少本书?”让学生明确每层的书本数量;然后,“要求这个书架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方法;最后,“你能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让学生动手计算并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能够逐步理清解题思路,理解乘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合作。在解决生活情境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在学习除法应用题时,教师给出这样一个情境:“有 15 个苹果,要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苹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用逐一分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拓宽解题思路,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当学生遇到生活情境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完加减法应用题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新的生活情境:“小明有 10 元钱,买了一个玩具花了 6 元,他又捡到了 3 元钱,现在小明有多少钱?”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小明买玩具后还剩下多少钱?”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小明捡到钱后一共有多少钱?”通过自主提问和解答,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生活实践,巩固应用能力

(一)布置生活实践作业强化知识应用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完统计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的水电费支出情况,并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还能了解到家庭水电费的使用情况,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比赛、数学调查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校园植物数量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进行分类统计,并制作出统计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计调查方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生活数学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商场的促销活动、银行的利率计算等,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结束语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优化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问题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拓展生活实践,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常志杰 .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3):110-113.

[2] 魏宗慧 . 浅谈乡村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J]. 天天爱科学( 教学研究 ),202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