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解析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

作者

曹新峰

滨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 山东省滨州市 256500

引言

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长龙、货运车辆的空载绕行、突发事故后的路网瘫痪,这些交通治理痛点长期制约着社会运行效率。当传感器织就路网神经,5G 架起实时通信桥梁,人工智能介入调度决策,交通运输管理正迎来范式革新 [1]。从数据颗粒度提升带来的精准调控,到算法迭代催生的动态响应,信息技术不仅破解着传统管理模式的瓶颈,更在安全保障、资源配置、低碳转型等维度开辟新路径。探究其渗透机理与实践效能,成为理解现代交通治理升级的关键。

一、信息技术应用前交通运输管理的核心困境与挑战

(一)资源调配失衡与供需错配

在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的时期,资源调配失衡与供需错配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共交通方面,由于缺乏对客流量的精准监测和预测,公交线路的规划和车辆的调度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比如,在一些通勤高峰路段,常常出现公交车过度拥挤,乘客长时间等待却难以上车的情况;而在非高峰时段或偏远路段,又会出现公交车空载率过高的现象,造成了运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货运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货运车辆的调度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货主找不到合适的运力,司机找不到匹配的货源,导致大量货运车辆空载行驶。据相关统计,当时我国货运车辆的空载率高,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还加剧了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 [2]。此外,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存在资源调配不合理的情况。由于缺乏对交通流量的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一些地区在道路建设上存在盲目性,要么过度建设导致资源闲置,要么建设不足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使得道路资源无法得到最优利用。

(二)应急响应迟滞与风险预判不足

在应急响应方面,当发生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时,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往往反应迟缓。事故信息的上报主要依靠过往司机的报警,信息传递链条长、效率低,交通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情况。这导致救援力量不能迅速到达现场,事故处理时间延长,进而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在风险预判上,由于没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分析手段,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无法对可能出现的交通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警。例如,在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来临前,不能及时预测到道路结冰、积水等情况对交通的影响,无法提前采取封路、限行等措施,往往等到事故发生后才被动应对。对于一些潜在的交通隐患,如道路桥梁的老化、危险路段的交通事故高发等,也不能进行有效的预判和提前治理,使得交通风险不断累积。

二、信息技术破解交通运输管理难题的实践路径

(一)数据互联与协同管理机制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互联成为破解交通运输管理难题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道路、车辆、公交站点等位置安装大量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对交通流量、车辆状态、路况信息等数据的实时采集。这些数据通过 5G 等高速通信技术传输到交通管理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和分析。基于数据互联,协同管理机制得以构建。交通管理部门、公交公司、货运企业等相关主体可以共享交通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互通。例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信息发送给公交公司,公交公司根据路况及时调整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货运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共享货源和运力信息,提高货运车辆的装载率,降低空载率。在滨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搭建了交通运输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了公路、水路、道路运输等多个领域的数据资源。通过该平台,执法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运输车辆的运行轨迹、货物装载情况等信息,实现了对交通运输市场的精准监管。同时,平台还为运输企业提供了信息查询服务,帮助企业优化运输路线和调度方案。

(二)智能调度与动态响应体系升级

智能调度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客流量等信息,自动优化公共交通和货运车辆的调度方案。例如,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将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迅速调配附近的交警、救护车等救援力量前往现场处置,同时及时向周边车辆发布交通管制和绕行信息,减少交通拥堵的影响[3]。在货运领域,智能调度平台可以根据货物的目的地、重量、时效要求等因素,为货运车辆匹配最优的运输路线和合作伙伴,实现货物的高效运输。平台还可以对货运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车辆故障和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三、信息技术赋能交通运输管理的综合效能与优化方向

(一)综合效能的多维呈现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带来了多方面的综合效能。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通过智能调度和优化资源配置,公共交通的准点率和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货运车辆的空载率大幅下降,降低了运输成本。据统计,一些应用了智能调度系统的城市,公交准点率提高,货运车辆空载率降低。在保障交通安全方面,车路协同技术、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智能预警系统可以对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提前预警,提醒司机注意行车安全,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通过优化运输路线和调度方案,减少了车辆的无效行驶,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此外,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智能充电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转型。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掌握交通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平台还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信息查询和服务,提升了公众的出行体验。

(二)优化方向的深化探索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在技术融合方面,目前各种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碎片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融合,实现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工作。例如,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要进一步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通过深入分析公众的出行数据,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和出行方案推荐。同时,加强对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它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诸多难题,还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建 .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J]. 汽车周刊 ,2025,(08):54-56.

[2] 朱硕 , 袁泉 , 杨超 . 交通运输科技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沿知识图谱分析 [J]. 交通运输研究 ,2025,11(03):55-70.

[3] 董跃东 .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物流中的应用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5,(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