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
曹春舒
安徽肥东县新城开发区新城高升学校
摘要:时代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持续更新,核心素养的塑造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高中历史学科有一项基本需求,即提高时空观念素养,这既是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展开历史思维、实施历史分析以及达成历史认识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学生需具备清晰的时空观念,如此才能深刻把握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关键词:时空观念素养;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利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去分析,解读并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就历史学科而言,时空观念素养涵盖了学生对于时间轴,空间背景的认识,包含对历史人物活动背景的体会,还关乎对不同历史阶段之间联系的全面考量能力。当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侧重于孤立地讲授知识点,却轻视了时空观念的发展,于是当学生领会历史的复杂性和立体性时,便会陷入思维受限以及认知偏颇的状况。
一、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性
(一)深化与拓展历史思维的维度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把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及背景加以综合设计,有益于学生在更为广袤的时空架构里认识历史,该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零碎讲解知识点的做法,使得学生可以从整体而且深入的层面去做历史分析。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既能知晓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又能领会这些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之下的意义及其发展线索,经由这种时空交错的教学方法[1]。学生的历史思维不会仅仅停留在记住单个事件本身上面,而是能够深挖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作用,进而拓宽思维范围,塑造起全方位分析和阐释历史的能力。
(二)构建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将相关的历史知识点、事件和人物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该教学模式强调知识间的深层联系,而非孤立记忆特定事件,旨在促使学生从时空角度全面理解历史。当学生综合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区之间的关联时,就会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本质规律,从而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有益于学生在掌握单个历史事实的同时,能够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全貌。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判。
二、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合理规划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要想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关键在于妥善规划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教师应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本质联系,设计恰当的教学单元,将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和社会变迁有机融合,防止知识零散破碎的情况。经由科学的教学结构,促使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历史发展脉络,而且借助逐步推进的教学部署,引领学生逐步把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合理规划内容的时候,也要关注知识的本质联系以及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保证学生可以在立体的时空框架之下,对历史事件和现象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
例如,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依照时间顺序梳理》官员选拔制度》这一主题,系统剖析从古代到近代的各类选官制度,助力学生体会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变革情况。而且,把不同历史阶段选拔制度的改变同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相联系。重视历史事件的本质关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明晰的历史知识架构,辅助他们从时空角度把握选拔制度的发展脉络,提升学生整体把控历史事件的水平,经由恰当的知识结构设计,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领悟历史发展规律。
(二)重视跨时空的历史比较与对照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要想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跨时空的历史比较,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历史现象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深层原因。跨时空比较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当把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文化特征放在一起比较时,学生会深刻领悟历史演进的规律以及这种演进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剖析历史之时越发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另外还能优化他们跨文化认知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大单元教学时,教师把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近现代民族政策作比较,探究不同阶段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及其成果。当对比各个历史时期国家治理少数民族的模式之后,学生就会明白在以往不同社会环境下民族关系的发展进程,并会对当下社会的民族问题形成更深层次的看法。教师还可拿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政策相比,促使学生站在国际视角去领会民族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比较既有益于学生更为全方位地把握民族关系,又能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全球视野。
(三)强化历史事件的因果与时空脉络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当中,要想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其中一个策略就是加强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及时空脉络,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各个历史事件背后存在诸多因果关系,并从时空两个视角深入剖析,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结果之后,学生就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的深层联系[2]。加强时空脉络以后,学生学习之时就不会仅仅着眼于事件表面现象,还能体会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轨迹。这样的教学策略有益于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从更为宏观的时空范围入手,系统整理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进而优化自身历史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例如,在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这个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从古代到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进程,探究不同历史阶段基层治理形式的改变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古代封建体制下的基层管制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政府渐渐参与到社会保障事务当中,教师要辅助学生认清这些变革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是怎样促使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通过凸显事件的因果联系和时空顺序,学生就能体会到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被时代发展所左右的,也能把握好社会治理的发展轨迹,进而优化自身的历史分析水平。
结论:在未来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当中,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历史思维发展越发关键。经由系统的时空整合以及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学生既可以深入体会历史进程,又能够塑造跨时空的批判性思维。伴随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应用的持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时空观念素养的塑造会使得历史教学迈向更高层级,促使学生构建起全面而系统的历史知识架构。未来的历史课堂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之地,而是激发学生历史思维潜能并优化其综合素养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国政.基于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J].教育界,2024(25):2-4.
[2]柯莹.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为例[J].新一代:理论版,2022(10):000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