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遵从马列无不胜 深信前途会伐柯

作者

汪东应 梁莹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与新中国缔造者之一,一生为党建功、为国立业、为民造福。他既是坚定的革命者,亦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从大别南麓到嘉兴红船,从红岩硝烟到北京赶考。从1916 年到1975 年,无论是孤悬海外,还是身处炮火,董必武挥动如椽大笔,挥毫泼墨,留下 1300 多首诗词,平均每月两首。他笔锋为刃,雕刻出一代共产党人峥嵘傲立的革命初心;他经纬诗情,织就了中国共产党壮丽磅礴的革命诗篇。

我们今天重读董必武经典诗篇,感悟其如磐的革命初心,探寻其光辉的革命足迹。

诗以言志:革命初心的多元表达

董必武的诗词题材丰富,按主题可分为四类:吊唁诗、唱和诗、祝寿诗、游记诗。

1. 吊唁诗:血泪铸就的初心铭刻。牺牲,是革命的注脚。纵观董必武的吊唁诗,所涉历史人物繁多,有革命战友李克农、陈毅、林伯渠、潘怡如、左权、恽代英、陈赓、罗荣桓等;有赵一曼、涂罗十烈士等;有爱国将领邓演达、冯玉祥、范续亭等;有教育界人士徐特立、陶行知等;有文艺界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他敬仰“南湖舟泛语从容”的王尽美、“秉性最忠贞”的“平江惨案”涂正坤等烈士,深切缅怀他们的斗争气节;挽邓子恢“忠于革命忠于党,应是毛公好学生”,《吊赵一曼烈士》“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称邓演达“革命师孙子,成仁继伍员”,赞剖腹自戕逼蒋抗日后病逝的爱国将领续范亭“许国已忘身”“彻底夷封建”……,篇篇死别,字字泣血,以血铭志,无一不是血泪铸就的初心铭刻。

2. 唱和诗:革命情谊与初心坚守。唱和亦是董必武诗词中的亮点。其所涉人物更广,既有革命战友,如毛泽东、朱德、邓颖超、秦基伟等,也有民主党派人士柳亚子,还有普通知识分子如唐虞政等。在各种往来唱和较为闲适,多为惜别叙情之作,但诗中依旧显露董必武对初心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不辍耕耘。如有《奉和谢公元旦偶成韵》中“岁月蹉跎人易老,琴书跌宕志弥坚”的豪情满怀,亦有《戏作次韵林老赠别》中“参政不能言政事,贪污腐化尽称贤”对初心泯灭、贪腐成风的无情鞭笞,还有《觉生弟于夏历癸未除夕甲申元旦吟七绝七首,多念我者,书此答之》中“除夕与元日,得闲自咏诗”的闲适、“颇欲去沙场,马革可裹尸”的壮怀激烈,无不显示董必武与战友的革命情谊、对初心的矢志不渝。

3. 祝寿诗:乐观主义的精神剪影。祝寿诗是董必武诗词中的精华。祝寿诗分为自寿与贺寿两大类。自寿诗,有《六十初度》《六十三初度怀海棠》《七十自寿》《口占七十四进五》《七九初度》《八十三初度》《九十初度》等;《七十自寿》中“内外形势好,应争上游先。蹒跚行步慢,落后总宜鞭”,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勉励,更多的则是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贺寿诗则有潘梓年、沈衡山、谢觉哉、郭沫若、朱德等人的。在《沫若先生五十大寿》中所言“他年驱逐倭奴后,濯足扶桑共举卮”是他革命乐观精神的体现;在给吴玉章诗《贺吴老七十华诞》中的“马列为师范,门徒改学风”,更是董必武一生将马列主义视作为精神指导,为革命事业亦步亦趋的乐观主义精神剪影。

4. 游记诗:热爱河山与为民情怀。游记诗在董必武诗词中所占篇幅较多。建国以前,革命未成、奔波不息,董必武游记诗较少;新中国成立后游记诗较多。大致为三类:一是游革命故地,如踏寻井冈山、赣州、瑞金、红岩、七里坪等故地;二是游名山大川,如海南、乌鲁木齐、黄山、庐山等地;三是陪同外宾,如陪同外宾访问华清池、莫干山等地。诗中,有对革命回顾,如《清明节游嘉兴南湖烟雨楼》“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有胜利的喜悦,如《访问井冈山》“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有与民同乐的悠闲,如《游晋祠》“游憩工农众,疲劳得暂舒”;更有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如《陪外宾参观都江堰》“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六字遗经传不朽,友邦人士共钦崇”……。可以看出,董必武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无时无刻不牵挂工农群众。

总之,董必武诗词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渴望人民幸福、国家独立、民族复兴。

诗史互证:百年初心的三重镜像

董必武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一生。下面,我从他的1300 多首诗中,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首,与大家一起品读,探寻其思想历程、感悟其百年初心。

(一)破家为国,初立宏愿

1916 年,而立之年的董必武,立志与旧社会彻底决裂,投身到复兴民族、挽救国家的滚滚洪流之中。他写的七绝《寄回四叔董素怀代家书》,就是循证。

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

董必武,1886 年3 月5 日出身于红安城南耕读传家的大家庭。父亲董基文是增生,四叔基明是秉生。他幼承庭训、聪颖好学,董家也对他寄予了“光宗耀祖”的厚望。然而,他目睹了贡院考生被无理打死,亲历“窥探官衙”惨遭殴打,接连的打击使得他“从此恨死‘当官人’”。晚清政府的腐败专制、西方列强的肆意横行和劳苦大众的饥寒交迫,在革命先行者影响下,董必武立下救国救民大志,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国家而奋斗终身的道路。

董必武从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到从事民主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学习、认识和探求的过程。1903 年,他毅然抛弃封建功名,转向新学。1905 年,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投身辛亥革命,两次被捕入狱,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此后,他追随孙中山 1911 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 年参加“倒袁”斗争,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屡遭失败仍矢志不移,愈挫愈勇,表现出一个彻底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顽强战斗精神。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董必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和对俄中两国革命成败原因的比较,他深切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行不通,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由此,他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重大转变。他1920 年创建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 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跨入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的行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9 年湖北善后公会在上海成立,董必武被旅沪同乡公推为驻会而主持会务。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同年 5 月 18 日,董必武代表湖北善后公会通电各省议会、商会、各报馆、各团体及广东国会,陈述南北双方谈判代表主张,通电称:“现值外交失败!国内和会忽告停顿,致对外益陷穷境,南代表蒸日书面提议八条,本会认为(是)解决时局唯一方法。北代表犹袒庇卖国贼党,不肯容纳,是岂国民希望和平之初心所及料,务请一致主张公道,力促北方当局反省。”通告里面所提“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到并使用“初心”一词。

由此可见,《寄回四叔董素怀代家书》,是他决意重违庭训、抛弃功名而投身革命,拯救人民大众出火海、挽救中华民族之危亡,建立起“遍种自由花”新中国的誓言,也是他初心初现的有力印证。

(二)孤悬敌后,丹心向党

1939 年1 月16 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正式成立。董必武作为南方局十三位成员之一,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正确的统战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长达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43 年 12 月 23 日,南方局组织部副部长刘少文 ( 化名张明 ) 致电暂回延安公干的周恩来,称明年(1944 年)1 月3 日为董必武六十寿辰,几位同志都主张在当天的《新华日报》四版出专刊,请中央领导同志写好贺电以备发表。周恩来将此电交毛泽东批阅,毛泽东当即请周恩来替中央拟一贺电。

1944 年1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周恩来代中央起草的贺寿电。

董必武同志:

庆贺您的六十大寿!您过去的革命奋斗,贯穿了辛亥、五四、北伐、内战一直到抗战的各个历史阶段,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荣的史迹。您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之一。二十二年来,您经历无数艰辛,始终不息地为党工作。现在您正代表着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高举着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不屈不挠地奋斗着。您是中国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老战士;您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之一。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为庆祝您的生日,将感到光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44 年元旦

董老为表谢忱,特作《谢寿》七律二首:

谢寿

新年连日诸友好宴集,为余做生日,感奋不寐,枕上口占二律谢之。

其一

恰逢令节为生日,杯酒延年共举卮。

诸子情深殊可感,藐躬德薄不相宜。

新中国仅雏形具,大亚东惊怪影驰。

实现民权要努力,同登仁寿域何疑。

其二

我似老牛鞭不动,后推前挽总蹒跚。

愚公未惜移山力,壮士须怀断腕观。

大局隐忧为破坏,小民私祝是平安。

晨鸡屡作声喔喔,反复叮咛报夜阑。

1 月 3 日,在重庆为董老举行了隆重的祝寿会。当天,董必武在给中共中央的谢寿电中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

其实,董必武出生于 1886 年 3 月 5 日,到 1946 年才是六十正寿。那么,为什么要提前两年祝寿呢?董老在 1956 年 3 月 5 日《七十自寿》诗序中给出了答案 :“1944 年 1月在重庆,友好为我六十生日称觞,多赐诗祝寿。当时重庆政治空气恶劣,友好晤面不易。借祝寿集会为避禁网之一法。实则彼时我距六十当有两年,故漫应之。”也就是说,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封锁,以及对重庆红岩、曾家岩的严密监视。

诗中,董必武用“愚公移山”表达其对革命事业的决心和毅力,用“壮士须怀断腕观”一句勉励自己及革命同志,期待他们能够像古代壮士那样,为了革命不胜不休。可见,此时的董必武不仅是革命初心的践行者,更是革命初心的培育者、守护者。他如同马克思主义的初学生,做党中央的坚实拥护者,全身心奉献党的革命事业。

(三)生命终章,信仰如磐

董必武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他亲历了中华民族从封建腐朽到焕然一新的沧桑巨变。1975 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革命的董必武,也逐步走向其诗意人生的尾卷。

1974 年 12 月 12 日,董必武在北京肿瘤医院检查出肝脏患有肿瘤。然而,病魔在这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斗士面前不值一哂,他仍坚持参加国事活动,病中先后接见了加蓬、土耳其、缅甸驻华大使。1975 年 1 月 16 日,在生命倒数的第 80 天,这位 90 岁高龄的绝症老人为党和人民坚持完成了他最后一项工作——接受马来西亚首任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在历史的页脚中留下了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毅身影。

1975年1月28日,董必武在广州确诊肝癌;3月3日,在医生的诊断记录中,董必武“饮食困难”;3 月5 日,是董必武的90 岁大寿,纵使躺卧病榻,仍坚持在夫人何莲芝的帮助下,颤颤巍巍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九十初度》: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弊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董必武专门对“五朝”“伐柯”两词做了注释:“五朝”是指清朝、民国元年、袁世凯篡国、北洋军阀割据、蒋介石篡权;“伐柯”则源自《诗经》“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这首诗篇,是董必武对自己一生的自我总结。他一生经历五朝反动统治,每个时期,他都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呕心沥血,为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像郭沫若在和诗中所说:“革命功高誉未过,九旬寿考靡蹉跎”“创党开天澄广宇,新民建国启先河”。但董必武在诗中仅称自己“随人治岭与治河”,表现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首诗篇,是董必武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数十年来,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他都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忠心耿耿,始终不渝。“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号角。

董必武的一生都在学习、践行、宣传马列主义。“遵行马列诸原则,三面红旗举起驰”“马列至言皆妙道,细思越读越分明”“吾愚学海将蠡测,读罢三篇又两篇”“马列书多六本先,择尤精读记疑难”……持之以恒地学习马列经典是董必武保持政治定力、始终朝气蓬勃的源泉。

今天,我们重读这些诗篇,不仅为缅怀先辈,更当以诗为镜,照见“遵从马列”的信仰之力: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并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之幸;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其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是马列主义之幸。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最后,以《七律·颂董老》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董老勋名日月高,倒水河畔一英豪。晚清民国皆亲历,统战安邦逐浪涛。民主民生重民权,立党立国兼立法。遵从马列宏卷展,强国复兴路正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