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皮影戏表演对幼儿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发展的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

苏子怡

厦门市同安区五显中心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361100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系统建构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皮影戏的综合性艺术特征为此提供了有效干预载体。表演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使幼儿进行观点采择与情感表达,强化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道具操作与光影变化带来的感官刺激,能够激发幼儿的叙事想象与故事改编欲望。这种将语言输出嵌入艺术创作过程的干预方式,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具象化特征,为语言能力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皮影戏表演;幼儿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发展;干预效果

引言

皮影戏表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视觉叙事与互动特性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自然情境。在表演过程中,幼儿通过角色对话、情节描述等语言输出活动,能够系统锻炼词汇运用与语法结构组织能力。同时,皮影戏的故事创编环节要求幼儿进行角色设定与情节构思,这一过程直接激活创造性思维。艺术形式的具象化特征有助于幼儿将抽象语言符号与具体形象建立联结,为语言编码与解码提供多模态支持。

一、皮影戏表演对幼儿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发展干预效果研究的现状

(一)当前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幼儿园语言教育主要采用故事讲述、儿歌朗诵等传统形式,活动设计偏重模仿而非创造性表达。创造力培养多局限于美术绘画、积木搭建等静态活动,缺乏综合性艺术载体的运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师主导性强而幼儿自主发挥空间有限。课程设置未能充分考虑语言与创造力的内在联系,两者常被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教学。集体活动形式难以满足个体差异化发展需求,个性化指导措施有待加强。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对幼儿自主表达的激励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皮影戏表演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皮影戏在部分幼儿园被作为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偶尔开展,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应用模式。实际运用中存在表演形式单一、幼儿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多由教师主导完成完整演出。道具制作环节常因操作难度而被简化,削弱了幼儿的创作参与机会。活动设计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导向,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度不高。教师对皮影戏教育价值的认识多停留在艺术欣赏层面,对其发展促进功能开发不足。现有实践较少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活动难度缺乏梯度设计。

二、皮影戏表演对幼儿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发展干预的具体实施

(一)皮影戏表演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活动设计遵循由简到繁的渐进原则,初期以熟悉操作为主,后期侧重创意表达。剧本选择兼顾经典故事与幼儿自创内容,保留适当的改编空间。道具制作环节提供多种材料组合,鼓励个性化装饰设计。表演区域设置考虑光线调节与观众视线,确保最佳展示效果。活动流程包含准备、排练、表演和评价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明确发展目标。时间安排采用短时多次模式,避免幼儿疲劳影响参与质量。分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独立表演也有合作演出机会。安全防护措施涵盖材料选用、工具使用和场地布置各个方面。

(二)教师在皮影戏表演中的引导策略

教师采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皮影特征,激发表达欲望。示范过程注重分解动作,通过语言提示帮助幼儿掌握操作要领。在故事创编环节采用思维导图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叙事逻辑。及时给予具体化反馈,肯定幼儿的创新尝试和语言表达努力。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指导强度,对能力较弱者提供更多示范支持。巧妙运用追问技巧,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和语言描述深度。建立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记录幼儿的典型表现,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适时引入合作任务,促进同伴间的语言交流和创意碰撞。

(三)幼儿参与皮影戏表演的过程与表现

幼儿在熟悉阶段表现出对光影变化的好奇,主动探索操作手法。语言描述从简单词汇逐渐发展为完整句子,添加修饰性成分。角色扮演中能运用不同声调区分人物特征,显示语音控制能力。故事改编时加入个人生活经验元素,体现创造性转化能力。遇到操作困难时会主动寻求帮助或尝试自我调整策略。合作表演中能协商角色分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表演设想。完成作品后乐于向他人展示解说,语言表达具有情境适应性。重复表演时能对前次表现进行修正完善,显示反思能力。

(四)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皮影戏表演中的差异

3-4岁幼儿主要进行简单模仿,语言表达以单词和短句为主,创造力表现为对原有故事的微小改动。4-5岁幼儿能够完成基本剧情表演,使用复合句描述情节,可以重组故事片段。5-6岁幼儿具备完整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连贯且有逻辑性,能设计复杂剧情转折。小班幼儿需要更多动作示范,偏好拟声词和重复性语言。中班幼儿开始关注角色关系,语言中出现连接词和情感词汇。大班幼儿能够讨论表演技巧,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出新颖的故事解决方案。年龄差异也体现在合作方式上,年长幼儿更能协调不同意见,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三、皮影戏表演对幼儿语言表达与创造力发展干预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一)语言表达能力评估指标与方法

评估指标包含词汇多样性、句子完整性、叙述连贯性和语境适应性四个维度。采用情境观察法记录自然状态下的语言表现,确保评估生态效度。通过故事复述任务测量语言组织能力,分析信息提取和重组效果。设计特定交流情境,评估幼儿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自发性语言样本,统计平均句长和复杂句式使用频率。建立语言发展档案,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的质变过程。引入同伴互评机制,从社交角度考察语言表达效果。家长问卷补充家庭环境中的语言表现信息,形成全面评估视角。

(二)创造力发展评估指标与方法

创造力评估聚焦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四个核心特质。通过作品分析法考察皮影角色设计的创新元素和细节处理。设置问题情境观察幼儿提出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和新颖程度。使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的适应性变式进行标准化测评。记录故事创编过程中的想法数量和质量,分析思维发散特征。比较初始设计稿与最终作品的改进幅度,评估反思完善能力。引入专家评价与大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估的客观全面性。建立创造性行为观察量表,记录日常活动中的创新表现频率。

(三)干预前后幼儿语言表达与创造力的对比分析

干预后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语言交流频率明显增加,表达意图更为明确。故事讲述结构完整度提升,能够运用时间顺序词和因果连接词。词汇使用范围扩大,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性词语比例增高。创造性表现在问题解决中体现为方案多样性增加,突破常规思维限制。作品原创性提高,能够将多个灵感来源整合为独特表达形式。合作创作时的意见交流更为充分,能有效融合不同想法形成新方案。个体差异显示,语言基础较弱的幼儿在表达流畅性方面进步显著,而高能力组更突出创造性思维的提升。整体发展呈现语言与创造力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趋势。

结束语

皮影戏表演干预研究为幼儿语言与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实践视角。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又契合现代幼儿发展需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段的适应性调整方案,并建立系统的教学实施框架,以充分发挥该艺术形式的教育潜能。

参考文献

[1]罗万琴.皮影童趣:将传统故事融入幼儿皮影戏表演的实践[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5,(03):69-71.

[2]王薇.皮影戏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探索[J].成才,2024,(24):77-78.

[3]莫群,张思星,马一凡,等.“中华皮影戏”在幼儿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究[J].作家天地,2022,(30):103-105.

[4]刘文雨.幼儿园皮影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2.

[5]洪佳佳.利用皮影戏提升大班幼儿语言与表演能力[J].幸福家庭,2021,(0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