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作者

郭付芳

湖北江瑜建设有限公司 441400

摘要: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是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与功能性的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公众出行安全、交通效率及城市长远发展。当前施工中普遍存在路基沉降、路面早期损坏、桥梁结构缺陷及排水失效等质量问题,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技术赋能与工艺创新,完善人员责任机制,并通过跨部门协同实现规划、施工与运维的一体化管控。基于此,本文章对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道路与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民生安全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受复杂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波动、施工工艺局限及管理碎片化等因素制约,工程中易出现结构缺陷、功能失效等质量问题,不仅威胁设施安全,更导致后期维护成本激增。在此背景下,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成为提升基础设施可靠性与城市韧性的关键路径。

一、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其质量直接关系公众出行安全、交通运行效率及城市经济发展。通过严格管控施工全流程,包括材料选用、工艺标准及验收规范,能够有效预防结构缺陷、缩短工程寿命等隐患。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更能提升城市防灾抗灾能力与综合承载力。质量管控体现市政工程的公共利益属性,需融合专业技术、规范标准及多方协作,形成覆盖设计、施工、验收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唯有将质量意识贯穿工程始终,才能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一)路基与路面不均匀沉降

市政道路施工中,路基填筑不实或压实度不足易引发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开裂、塌陷或波浪形起伏。成因包括基底处理不当、分层碾压不达标或排水设施失效,尤其在软土地基区域更为显著。此类问题破坏道路平整度,增加车辆颠簸风险,长期沉降还会加剧结构层疲劳损伤,缩短使用寿命。冬季冻融循环加剧沉降变形,造成区域性路面损毁,影响交通连续性及行车安全。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

沥青路面常出现车辙、泛油、松散及网裂等早期病害。原材料配比偏差(如沥青含量过高或骨料级配不合理)、拌和温度控制不当或摊铺压实工艺不规范,均降低混合料稳定性。高温季节重载车辆反复碾压易形成车辙,而低温环境下粘结力不足则导致面层松散剥落。此类问题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还会加速水分下渗,诱发基层结构破坏,大幅增加后期修复难度与成本。

(三)桥梁结构裂缝与耐久性缺陷

桥梁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因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到位或温差应力控制不当,易产生收缩裂缝、受力裂缝及蜂窝麻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防腐措施缺失,引发锈胀裂缝,削弱结构承载能力。伸缩缝安装偏差或支座定位错误,会导致应力集中或位移受限,加剧桥体变形。此类缺陷不仅威胁桥梁安全性,还会因渗水、冻融等因素加速材料老化,显著降低整体耐久性。

(四)排水系统功能失效

道路与桥梁的排水设施(如边沟、雨水口、泄水管等)施工质量缺陷,常导致积水、渗漏或排水不畅。管道接口密封不良、坡度不达标或淤堵物清理不彻底,引发路基泡水软化或桥面积水。长期积水会侵蚀基层材料,诱发翻浆、沉陷等次生问题;冬季结冰则胀裂排水结构,破坏附属设施功能。排水失效不仅威胁工程本体稳定性,还引发区域性内涝,影响城市应急防灾能力。

三、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需建立覆盖设计、材料、施工及验收的全过程管控体系。设计阶段应强化地质勘察与结构验算,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化工程可行性,规避因设计缺陷导致的承载力不足或耐久性风险。材料管理需严格把控采购、检测及存储环节,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价机制,推行材料可追溯制度,杜绝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需编制标准化工艺手册,明确路基分层碾压、混凝土浇筑养护、沥青摊铺温度等关键参数,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隐蔽工程旁站监督。竣工验收阶段应结合无损检测技术,对路面平整度、桥梁挠度等指标进行系统性评估,形成闭环管理链条。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质量数据,实现质量隐患预警与追溯,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

(二)强化技术赋能与工艺创新

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施工质量管控水平,应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施工模型,模拟复杂节点施工流程,提前发现管线冲突或结构受力不合理问题。在桥梁施工中,采用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混凝土温控监测设备等智能化装置,确保张拉精度与结构强度达标。针对道路工程,推广无人驾驶压路机、红外线路面温度监测仪等智能装备,减少人为操作误差。研发高性能材料与绿色施工工艺,如采用抗车辙改性沥青、自密实混凝土等新材料,或引入冷再生技术处理旧路基层,提升工程环保性与质量稳定性。通过技术迭代与工艺革新,从根源上破解传统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三)完善人员素质与责任机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想要较好的完成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相关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如此一来也能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学习最新规范标准,开展特殊工种实操考核认证,强化质量通病防治案例教学。推行项目经理质量终身责任制,明确施工班组、质检员、监理单位的分级职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实施质量风险抵押金制度,将个人绩效与工程验收结果挂钩,激发全员主动参与质量管控的积极性。建立质量问题倒查机制,对违规操作或履职不力行为进行追责,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纠偏、事后问责的完整约束链条,确保质量管理制度刚性执行。

(四)深化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

突破传统施工阶段局限,将质量管理延伸至规划、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规划阶段需统筹考虑交通荷载预测、环境影响评估等因素,科学确定道路纵坡、桥梁跨径等设计参数。施工期间建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沉降、应力、裂缝等数据,为质量动态调控提供依据。竣工后构建数字化运维平台,通过定期检测评估路面磨损、桥墩冲刷等状况,制定预防性养护计划。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合规划、住建、交通等部门建立质量信息共享机制,统筹解决管线埋设、交通导改等交叉作业矛盾。通过全周期数据互通与资源整合,形成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系统性提升工程质量的可持续性。

结束语

总之,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贯穿规划、建设与运维全过程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技术、管理与制度的协同创新。通过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可有效破解传统施工中的质量顽疾,实现工程寿命延长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化应用与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完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将逐步迈向精细化、智慧化与可持续化,为城市安全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叶灿军.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探析[J].安徽建筑,2022,29(10):184-186.

[2]姚建超,张静.加强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2,(20):35-37.

[3]齐颖,张博.谈如何加强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筑,2021,18(29):169-171.

[4]吴春华.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19):285+288.

[5]高兴云.如何加强市政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管理[J].中国住宅设施,2020,(03):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