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刀迎美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 665000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趋势下,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实践模式的策略,旨在推动中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创新

引言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实践内容与教学脱节、实践时间难以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探索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创新路径迫在眉睫。

一、产教融合与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产教融合,能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对于中职教育而言,产教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开展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意义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产教融合促使中职教育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教师通过企业实践,能将行业最新技术、工艺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使学生所学更贴合实际工作场景,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企业实践为教师提供了接触真实生产环境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实现从 “理论型” 向 “双师型” 转变,更好地胜任实践教学工作。

在推动中职教育改革方面,产教融合和教师企业实践能促使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与产业的互动,提升中职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创新困境

(一)实践内容与教学脱节

首先,学校在安排教师企业实践时,缺乏对教师专业和教学需求的精准分析,致使教师参与的企业工作和所授课程关联度低。例如,机械制造专业教师到企业后被安排从事行政事务,未接触机械制造相关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等核心内容。其次,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和任务往往从自身生产经营出发,较少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这使得教师积累的实践经验难以融入日常教学,教学内容依然陈旧,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行业的认知。

(二)实践时间难以保障

中职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实践时间。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备课、批改作业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以某中职学校为例,教师每周平均授课 16 - 20 课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早晚自习管理,课后辅导学生的时间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抽出连续、完整的时间深入企业实践。即便有实践机会,也多是碎片化的,只能浅尝辄止地了解企业部分环节,无法系统掌握企业的生产运营、技术研发、管理模式等核心内容,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将深入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在教师企业实践中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更关注自身生产经营效益。接纳教师实践,企业需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指导和管理,这可能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影响正常生产进度。比如,安排企业技术骨干指导教师实践,会占用其工作时间,降低生产效率。而且,教师实践时间有限,企业担心培养的教师无法为自身带来长期回报。此外,企业的商业机密和技术专利也存在泄露风险,这使得企业对教师实践持谨慎态度,不愿为教师提供深入实践的机会和全面指导,导致教师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中职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实践报告等书面材料为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实践成果和能力提升情况。实践报告可能存在夸大、虚构内容的情况,无法真实反映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而且,它忽视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技能提升、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与企业人员的协作能力等关键方面。由于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参与实践的成果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无法有效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也不利于学校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影响教师企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创新策略

(一)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模式

首先,中职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联盟,整合各方资源,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岗位。其次,学校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实践计划,根据教师专业和教学需求,安排教师到合适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实践。最后,开展 “双导师” 制实践模式。企业为每位参与实践的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企业导师负责指导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提升,学校教师则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共同探索如何将实践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

(二)优化教师企业实践时间安排

首先,学校制定弹性实践时间制度,允许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实践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学期中的课余时间、周末或假期,分阶段到企业进行实践,保证实践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其次,探索实践与教学交替的模式,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前半学期进行教学,后半学期到企业实践,然后将实践经验融入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形成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师企业实践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鼓励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同时,对在教师企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其次,学校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教师则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提高企业参与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四)完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实践报告外,还将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实践成果、对教学的改进等纳入考核范围。例如,评价教师是否掌握了新的技能、是否开发了新的教学案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其次,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过程的监督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对教师的实践进展进行检查和指导;实践结束后,对教师的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模式、优化实践时间安排、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中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明.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困境与突破 [J]. 职业教育研究,2022 (8):45-49.

[2] 王丽.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创新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2023 (12):56-59.

[3] 张峰.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策略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 (5):72-76.

注:本文系云南省普洱市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一般课题《普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研究》(23Y152)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