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心理辅导研究

作者

范天龙

永登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和正常学生相比,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由于相对有较差的适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导致其承受的打击和创伤过多,使得消极观念形成、自卑感产生,进而造成自信心丧失。教师应注重培养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其建立积极心理,使身心均能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有助于培养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自信心的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自信心;心理辅导

引言:在社会中,智力障碍儿童属于特殊群体,由于大脑未能完全发育或未正常发育,导致普遍存在思维能力低、情绪不稳定、交往能力差、记忆力差等表现,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上述表现虽相对较轻,但日常学习生活中仍不可避免的受到挫折与失败,这将会负面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以自信心不足最多见。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来说,自信心尤为重要,可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特殊教育活动开展时,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信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引导学生勇敢面对自我,唤起自信心

学生成长过程中,自信心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可推动自身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经常会受到歧视、捉弄等,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敢面对自己,丧失自信心。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勇敢的正视自身的缺陷。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对自我做出充分的了解,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身有何优点、有何缺点,并引导学生知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促进其对自身不足勇敢面对。其次,教师平等对待每名学生,无论是学生的优点,或是缺点,教师都要接受,只有如此,才能将安全感传递给学生,进而促使学生逐渐的接受自己,克服自身,重新树立自信心[1]。最后,教师对教学方式做出反思与改变,相比普通学生,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对教师关注度的需求更高,并需要教师给予心理辅导,教学实践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尊重,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情绪表达与宣泄,同时,学习、生活方面多鼓励和赞美学生,促进自信心逐渐的建立。

二、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赞美和鼓励是一种赏识教育,通过对学生优点、长处、进步的肯定,激发出其追求成功的潜力。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肯定与赞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也一样,因此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时,要各种注重赞美和鼓励学生。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教师要将关爱之情传递给学生,秉持接受与尊重的原则,有技巧的实施心理辅导,例如通过适当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再据此与学生有意识的交流,并给予关爱,学生感受到温暖后,自信心可逐渐的增强。教师给予学生心理辅导时,要对严重自卑感的格外注意,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加以引导,促进自卑感消除,建立自信心。日常教学中,教师细心观察每位学生,将每名学生的特长都挖掘出来,再创造合适的情境、条件来运用特长,使特长得到强化,例如有些学生擅长绘画,教师可多鼓励其参加绘画比赛、绘画展等,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强于他人时,自然增强自信心。此外,无论是学业方面,或是生活方面,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进步很小,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逐渐生成“我能行、我一定行”的认知,增强自信心。

三、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培养其自信心时,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实施心理辅导,坚持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辅导目标。开展个体辅导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例如学生存在胆怯自卑心理,辅导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包含看书、听音乐、绘画等,过程中教师注意适当给予赞美和鼓励,帮助逐步的树立自信心,待恢复自信后,要求再逐步的提高,使自信心得到强化[2]。社会生活属于团体性生活,故开展心理辅导过程中,还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恰能满足此培养要求。教师实施团体辅导时,可通过游戏方式进行,游戏内容选择学生喜爱的,开始游戏前,教师讲解或示范游戏规则、方法等,游戏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与同学互动,锻炼其社交能力,结束游戏后,引导学生对游戏经过做出回忆,鼓励学生将参与游戏的感想表达出来,教师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自信心。

四、引导家长参与

利用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自信心时,仅依靠教师的力量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实现家校共育。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向家长普及儿童心理知识,并将共情方法、认知疗法等心理辅导方法教给家长,鼓励家长多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关爱孩子,让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结束语: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发展过程中,自信心尤为重要,良好的自信心有助于其身心更为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过程中,应适当的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残疾情况,并能勇敢接受,同时平等的对待每名学生,细致的发现其长处与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培养,提高其自信心,并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协同学生家长一起开展心理辅导,实现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1]吴静.心理辅导技术对智力发育迟缓儿童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4,(24):36-37.

[2]丛子伟.智力障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