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智能汽车安全驾驶与事故预防措施

作者

唐可科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引言

在智能汽车领域,安全驾驶策略与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是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环节。智能汽车通过集成先进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驾驶环境的实时监测与决策。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仍存在技术瓶颈与安全隐患,通过系统研究安全驾驶策略与事故预防措施,能够为智能汽车的技术优化与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智能汽车安全驾驶策略

1.1 传感器技术应用

传感器通过实时采集车辆周围环境的数据,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维度捕捉环境信息。例如,激光雷达能够精确测量物体距离,摄像头可识别交通标志与行人,毫米波雷达则适用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目标检测。传感器数据的融合与处理是确保智能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但传感器技术的局限性,如数据噪声与硬件故障,仍需通过技术优化与冗余设计加以解决。

1.2 自动驾驶算法优化

算法通过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对车辆行驶路径、速度与方向的决策与控制。常用的算法包括路径规划、目标检测与行为预测等。例如,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分析道路信息与交通规则,生成最优行驶路径;目标检测算法则用于识别行人、车辆与障碍物。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问题,如多目标跟踪与动态环境下的决策延迟。

1.3 人机交互设计要点

智能汽车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向驾驶员传递车辆状态与系统决策信息,同时接收驾驶员指令。人机交互设计需注重信息的清晰性与操作的便捷性。例如,仪表盘与中控屏幕应实时显示车辆速度、导航信息与系统警告;语音交互系统则需具备高识别率与快速响应能力。人机交互设计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驾驶员认知负荷与误操作的问题,需通过用户研究与设计优化加以解决。

1.4 网络安全保障策略

智能汽车通过车载网络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但网络安全漏洞可能导致车辆被恶意攻击或控制。例如,黑客可能通过入侵车载系统,篡改车辆行驶路径或关闭安全功能。为保障网络安全,需采取加密通信、身份认证与入侵检测等措施。车载系统的软件更新与漏洞修复也是网络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通过网络安全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智能汽车的安全风险。

2 智能汽车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

2.1 碰撞事故成因

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可能出现数据噪声,例如雨雪天气导致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下降,或强光环境下摄像头的图像识别能力受限。算法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可能出现决策延迟或错误,例如在多目标跟踪过程中未能准确预测行人或车辆的移动轨迹。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不足也是碰撞事故的成因之一,例如车辆在高速行驶中未能及时避让突然出现的障碍物。

2.2 系统故障引发事故

传感器、控制器或执行机构的硬件故障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例如激光雷达的发射模块失效或制动系统的液压装置失灵。软件漏洞可能导致系统决策错误或功能失效,例如路径规划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生成错误行驶路径,或通信协议被恶意攻击导致数据篡改。系统故障不仅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失去动力或转向控制。

2.3 人为操作失误事故

驾驶员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范围与局限性理解不足,可能导致误操作或过度依赖系统,例如在系统未覆盖的场景下未能及时接管车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在车辆发出警告后未能及时采取避让措施。驾驶员对车辆状态信息的忽视也可能引发事故,例如未注意到系统警告或未能正确理解仪表盘显示的信息。

3 智能汽车事故预防措施制定与实施

3.1 主动安全系统开发

主动安全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算法与执行机构,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潜在危险的提前干预。例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自动启动制动功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S)则通过摄像头与转向控制,确保车辆在车道内行驶,避免因车道偏离引发的事故。盲点监测系统(BSD)通过雷达技术,实时监测车辆两侧盲区,提醒驾驶员注意潜在危险。主动安全系统的开发需注重技术的可靠性与系统的冗余设计,以应对复杂交通场景与极端环境条件。

3.2 驾驶员培训方案

智能汽车的驾驶模式与传统车辆存在显著差异,驾驶员需掌握系统的功能特性与操作规范。培训内容应包括智能驾驶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范围与操作流程。例如,驾驶员需了解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的工作机制,避免在复杂交通场景下过度依赖系统;驾驶员还需掌握自动泊车系统(APS)的操作方法,确保车辆在狭窄空间内安全停放。培训方案应涵盖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例如,驾驶员需熟悉手动接管车辆的操作流程,确保在系统失效时能够及时干预。

3.3 法规标准遵循与完善

智能汽车的研发、测试与运营需符合国家与行业的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例如,车辆需通过功能安全认证(如 ISO26262),确保系统在故障情况下的可靠性;企业需遵循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如GDPR),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智能汽车的测试与验证需符合相关标准。例如,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需覆盖多种交通场景与极端环境条件,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估需基于真实道路测试与仿真模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法规标准的完善还需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例如,针对车联网与5G 技术的应用,需制定相应的通信协议与网络安全标准。

3.4 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应急响应机制包括事故预警、紧急处理与事后分析等环节,旨在提升事故处理的效率与效果。例如,车辆需配备紧急呼叫功能(如 e C a l l ),在事故发生时自动向救援中心发送车辆位置与事故信息,确保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现场;企业需建立事故数据分析平台,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技术优化与系统改进提供依据。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还需注重多方协作。例如,企业需与交通管理部门、救援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事故处理的高效性与协调性;企业还需与保险公司合作,明确事故责任划分与赔偿流程,保障用户权益。应急响应机制的应用需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事故预测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交通信息,提前预警潜在危险;基于区块链的事故记录系统能够确保事故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

参考文献

[1] 郭晖 , 陈聪 . 智能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系统研究与实现 [C]// 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 .2023 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西安分论坛论文集 .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2023:2.

[2] 赵二峰 .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应用场景研究 [D].湖南大学 ,2022.

[3] 陈修如 . 二型模糊理论下智能汽车安全驾驶评估与管控策略分析[D]. 长沙理工大学 ,2021.

[4] 李浩然 . 智能汽车个性化驾驶行为决策与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D].武汉理工大学 ,2021.

[5] 蒋晓蓓, 王武宏, 郭宏伟. 人车路系统驾驶行为分析与安全支持[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