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羌文化交融对羌族家具艺术的影响研究
魏昊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羌族家具艺术是羌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汉羌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影响造成羌族家具与汉族家具在制作艺术、图案艺术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性。羌族家具与汉族家具的这种不分畛域,极为相似的特殊性,对探析一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问题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羌族家具艺术;汉羌文化交融;相似性
前言
历史上,“羌”由于族群边缘模糊性其文化交融散在汉族与其他各族之中。在地缘关系中,岷江上游及其支流两岸的羌族人民因高山深谷的自然环境以及散落众小的村寨生存格局呈现地缘过渡的民族文化特性。历史变革所产生的各种建制促进人口流动而带来文化交融,汉朝时期,曾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自隋依始,再至宋朝,都设立羁縻州县制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土司制度;清朝时期大规模推行改土设流种种变革都发生着汉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历史的变迁让羌族文化有着极大包容性。
1 羌族家具制作艺术的影响
家具是自然生存情景、民俗文化、审美标准等作用力下各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产物。羌族家具是信仰与实用的深刻结合,羌族人民早期较孤僻性的聚居环境造成了其内部同根存异的文化格局,家具的较大差异也被涵盖其中,从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阶序化出发,羌族家具大致可分为土司家具、民居家具。
土司家具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生存情景之下,衍生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制作工艺与造型结构较复杂,是羌族家具制作工艺典型代表之一。笔者在茂县羌王宫所见床榻类型家具(图1)在结构上相似于汉族家具的架子床,床身上立有四柱,床面两侧和后侧设矮围,正面居中不设围以便上下,但与汉族架子床存异的是,羌族土司床具正面设门罩或类门罩,床具整体并不以四脚座落架空于地面,而是底部铺上木板,离地部分同样以木板围合封闭形成一个具有储存功能的空间。此外,土司家具中还有类似于汉族罗汉床的床具,其制作工艺着重于背板和两侧板,床身并不像传统罗汉床那样因束腰有无而具类别之分,床脚式样也相对简易,并无曲线弧度,但从整体式样来看能明显感觉出汉族传统卧具的影子。
民居家具因其普遍实用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繁复华丽,而是造型简易在功能上极大满足生存情景,也代表着羌族家具制作工艺。明清时期改土设流的发展,致使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外来人口与原住民人口形成互嵌式发展格局,极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传统文化的变迁往往是徐进且多面渗透的,明清两代是中国家具发展的巅峰,类别详细、制作工艺明确的家具范式亦对西南民族地区造成不小影响,使得羌族民居家具与汉族家具共同性因素激增。在羌族家具中可以见得圈椅、靠背椅、扶手椅、官帽椅等传统椅子制式的影子。由于岷江地区多高山深谷,各羌族村寨以“沟”自居形成较封闭孤僻的生存情景,因此改土设流所带来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并不足以打破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羌族民居家具有相当一部分为原始的简易家具,即便如此这类去繁至简的家具和川西民间板凳类的家具极为相似,以榫卯结构相连,制作工艺相同。
2 羌族家具图案艺术的影响
图案纹样是各族人民将情感与信仰寄托于自然界某些特殊的客观物体使其形状化,并赋予其特殊意义,以此来传达人们心中美好愿景。羌族的生产生活依附着高山深谷的地理环境,由于独特的生存情景,使得羌族人民的家具图案艺术题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源物体以及一切能够被观察到的自然景物都能为家具图案运用提供灵感来源,如动物图案中的鹤、鹿、羊等,植物图案中的缠枝、莲花、竹等都是家具图案中的常见题材。这些题材的发掘运用同样常见于汉族家具之中,如植物图案中的莲花在民间有,“一品清廉”、“莲花挂头”、“本固枝容”等寓意,常用于家具镶板上的图案雕刻。另外,莲花纹有着发展和兴盛之意,因此在一些汉族器物、建筑等上都以此作为装饰。而莲花纹在羌族民间则是寓意着爱情和婚姻,传达一种对于贞洁的崇高向往。这类植物纹样不仅来源于自然其在家具装饰的应用上也尽量模拟自然植物生长态势,营造花团锦簇之感,强调一种自然相连的状态。其次动物图案也具有共同因素,如鹿在汉族挂屏中也有广泛应用,而在羌族家具图案里,鹿的图案应用可见于土司床榻类型家具的门罩结构上;鹤纹也是羌族家具图案中带有汉族映射的典型图案之一,古人以鹤为仙禽,寓意长寿。汉代多用鹤纹于漆器之上,唐代多用鹤纹饰于工艺制品上,明清两代多用鹤纹配以文人笔墨构之于瓷器上。羌族家具图案还吸纳了“盘常纹、如意纹、瓶纹、云纹”等极具汉族审美的图案类型,除了上述这些典型图案外,部分字的纹样,如万、喜等也皆有相似吸纳运用。
3 羌族家具工艺制作的考析
(1)工艺流程
羌族家具的工艺造就其繁简不一的最终呈现,大致流程可分为原材筛选、风干放置、切割木料、打磨开眼、雕刻装饰、上漆亮色。汶川、理县等地森林资源丰富为家具提供天然的物质基础,本地木材就成为家具制作的首选,其中主要是以杉木为主,少量杂木如花楸木等也有使用,羌族民间选材品质里花楸木由于树干粗直、耐用、不易变形等特点被作为上等木料。合适的木材筛选后,经过风干放置至少达一年的时间才能满足使用,达到使用要求的木材被放置在木马架上,根据不同尺寸需求进行切割。切割好的板材以二长刨削薄,再以小关刨打磨直至平整,最后用不同规格的凿子开眼形成家具各零部件,以榫卯结构拼合成家具实体。家具部件制作拼接完成后,进行上漆亮色,主要是黑色,漆色来源于漆木汁,由于取用方便,并且漆木汁耐腐蚀、防蛀虫、抗氧化等特性强,又为木制家具提供极大保护,因此漆木汁也被广泛应用于羌族家具上,黑漆木汁经时间消磨会出现一定败色现象,败色过后家具呈暗红色的色调。
(2)工艺需求
家具的两面性——实用与美观,在羌族民间的工艺制作中表现出一些独特性。如雕刻装饰是根据需求进行的,一般板凳类家具无论何种类型在制作过程中不作纹样雕饰;椅子类家具如有需求也仅在靠背板作透雕或浅浮雕;民居家具中床具也鲜有雕饰,其雕纹装饰主要集中于土司家具上;桌类家具的装饰可谓是羌族家具制作的集中体现,不仅有束腰工艺的呈现,牙子的式样也丰富起来,有不漏空类似回字的式样,亦有笔者在羌族民间考察所见(图2)三段式漏空的式样——两侧段做装饰点缀,中间段以柱状增添外观,而且如有装饰需求桌子类家具的纹样装饰主要集中在花牙部位。
羌族家具工艺制作中的独特性需求,在其神龛制作的要求中也是可以体现的。神龛和火塘都是羌族家具的组成部分,而神龛在制作过程中被融入了一定文化信仰的需求,如中堂式的神龛,对于切割规整后的木材使用要求必须顺势而为,意思是依照树木本身自然长势使用,即树根方向在下,树干方向在上,象征着家庭如自然生长般日渐兴盛。羌族神龛在文化信仰上除了对于家神供奉之外,工艺方面也透露着审美需求,民间神龛龛顶(图3)的故作曲线,形状的起伏,神龛部件围栏的装饰构成等都有一种对称性需求。除此以外,关于神龛而衍生出的需求还有许多,比如在家具陈设方面过去要求神龛前必须配高凳与高桌以示对祖宗家神的尊敬、崇拜和信仰。
5 总结
羌族家具根植于自然资源,发展于文化交融,从过去仅满足使用便利性的简易家具,到后来具有一定工艺审美标准的土司家具和民居家具,再到如今现代化社会影响使得羌族家具生态发展迅速调整,羌族家具面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非常直观的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和文化艺术审美的多元变化。羌族家具应思考如何在民族现代化的掌舵下不被过多“卸重” ,发掘自身更多的创新性可能,多角度跨领域彰显自身特色,以更加鲜明和多元的姿态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开发结合符合现代原生艺术审美的家具。
参考文献
[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赵曦,赵洋.《神圣与秩序:羌族艺术文化通论》[M].民族出版社,2013.
[3]吕振羽.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J].历史研究,1959,(04):37-44.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CYB202403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