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道路交通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与实践
胡琳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530022
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从城市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新一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到,并充分利用先进的交通模型与数据分析技术,才能使城市交通系统达到最优配置与高效率运行。同时,注重公众参与、多部门协作,确保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向更精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1]。
1、新控规对道路交通规划的约束和导向
1.1 刚性约束维度
新一轮控规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与用地性质相容等方面对道路交通规划提出了刚性约束。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完整与稳定的重要刚性约束要素,城市道路及交通规划设计应尽量避让,并根据交通运输活动可能对农作物种植、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预留充足的空间。同时,在道路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周边水系环境的影响,采用生态护坡和雨水花园等生态工程技术,减少公路施工对湿地水文环境的影响。土地性质相容性也严格限制了道路红线的调整,规划中明确指出,土地利用性质和规模应符合规划文本、图则 [2]。例如,商业、住宅混合用地的出入口设计,在确定道路红线时,既要考虑商业区交通的便捷性,又要考虑居住区的静谧性和安全性。同时,规划中明确了由主要次干路划定的地块界线不能变更,由支路划定的地块可以再细分、调整,但不影响整体交通功能。
1.2 弹性引导维度
新一轮控规从开发强度分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对道路交通规划进行了弹性导向。不同开发强度等级对应的道路承载能力差异化配置,是新规划中的重要弹性导向内容。新控规以开发强度划分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块的交通需求,对道路承载力进行差别化配置。开发强度高的地块,如容积率超过 4.0,往往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对道路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加大干线路网密度、拓宽主干道路、构建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的设想。相对于 2.0 地块的交通需求较小,支路网络密度可适当降低,道路设计应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慢行交通系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也是城市规划中恢复力的重要内容。新控规强调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慢行交通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中小学周边地区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尤为重要。同时,还需通过增加绿地覆盖度、设置休憩场所及安全设施等措施,提高慢行交通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2、于新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
2.1 理论框架的构建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在新一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引导城市拓展,改善老旧小区交通运行环境,强化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相耦合,应对复杂交通问题的综合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应该是以城市规划学、交通工程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首先要明确规划目标,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交通运输网络看作一个整体,对路网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弹性设计的理念,为城市的动态发展预留空间[3]。
2.2 技术路径的创新
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新一轮控规对道路交通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通过技术路径的创新,提升实践水平。可引进大数据技术,进行交通需求预测,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如手机信令、交通卡、卫星图像等),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交通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比如通过对居民出行规则的分析,可以对未来交通流的变化进行预测。此外,还可引入智能交通系统(ITS),以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如对交通信号进行实时监控,对信号灯的设置进行优化。
3、基于新控规要求的道路交通规划实践策略
3.1 规划前期准备
3.1.1 交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交通状况调查是规划实施的基础,需要对该地区的交通流、出行方式和道路利用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现场观测、交通流量统计和居民出行调查等手段,获取精确的数据[4]。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关注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多发地区和公交覆盖率低的地区。例如,运用GIS 技术对交通流的分布进行分析,找出交通瓶颈路段,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还可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交通与用地布局之间的匹配性,对既有交通设施承载力进行评估,为路网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3.1.2 对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出行生成、出行分布、交通分配等四阶段预测,可提高预测精度。比如,利用手机信号、交通卡等数据,对居民出行规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规划,提出差异化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例如,商业街区与住宅小区的交通需求特性存在差异,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以便更好地指导路网规划。
3.2 道路网络规划
3.2.1 主干路规划
主干路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干,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连通性与通行能力。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及交通需求预测,合理确定干道走向与间距;如中心城区的干道间距应控制在1.5~2.0km 以内,以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城市主干路的设计要求较高,如双向六车道或更高,并设置中央分隔带及公交专用车道等。
3.2.2 次干路与支路规划
次干路、支路作为主干道路的补充,规划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网络系统;次干路应承担区域内交通集散功能,而支路应满足居民近距离出行的需要。为提高道路可达性,规划中居住区、商业区的支路网密度需满足 6~8km/km2 的要求。城市次干路可按双向 4 车道进行设计,支路可按双向2 车道进行设计。同时,要注意次干路与支路之间的衔接,防止“断头路”的产生,如优化路网布局、增加次干路和主干路连接点等措施,提高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3.2.3 交叉口规划
交叉口作为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节点,在规划中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与管理。通过渠化设计,对车道进行合理划分,设置左转待转区、右转专用车道等;例如,为提高左转车辆通行效率,可在车流量大的路口设置多车道左转待转区。同时,结合信号灯控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进行优化,如利用绿波带技术实现车辆在交叉口的连续通行,减少停车次数等。同时,要注意行人、非机动车的安全,设置专用通道、信号灯,以保障行人的安全。
3.3 公共交通规划
3.3.1 公交优先
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一项重要策略,在规划中,为保证公交车辆的优先通行,需要在规划中设置专用车道。如在城市主干路、次干路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禁止社会车辆进入;在此基础上,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提高公共汽车的覆盖率和准点率,如根据居民的出行需求,调整公交线路走向,加大公交车站密度等。另外,还应建设公交枢纽,使公共汽车与其他交通方式如轨道交通和出租车进行无缝连接,如在中心城区、交通枢纽附近建设大型公共交通枢纽,为乘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
3.3.2 轨道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布局、人口分布等因素。确定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及站点布局,优先考虑中心城区及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如城市轨道交通覆盖率可采用“十字形”、“环 + 辐射”两种方式进行。同时,要重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衔接,在轨道交通站点周围建设公交枢纽、停车场等,如在地铁车站周围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出租车停靠点等,为乘客提供方便。此外,还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预留一定的拓展空间,以保证未来交通需求的增长。
3.3.3 慢行交通规划
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规划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慢行交通网络。为保证行人、非机动车通行安全,在中心城区及居住区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及步行道。如中小学周边地区的自行车道应达到 2.5 米或 3 米以上的宽度,步行道应达到 3.0 米以上。同时,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上,还应增加绿地覆盖度,设置休憩场所及安全设施,如在公园、绿地周围建设慢速绿带,提高慢速交通的舒适度与安全性。此外,要重视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的衔接,建设慢行交通换乘枢纽,比如在公交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步行道等,为乘客提供便捷的换乘通道。
3.4 交通设施规划
3.4.1 停车设施规划
停车设施在城市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规划中需要对停车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规划中可结合城市功能布局与交通需求,来确定停车设施布局与规模,如在商业、办公区域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场,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将智能泊车系统与停车场管理相结合,对停车场设施进行优化管理,如为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可引入电子停车收费、停车引导系统等。
3.4.2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保有量越来越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本轮规划中,应重点完善充换电站设施的规划布局。结合城市规划人口和机动车发展趋势,预测新能源小汽车的规模,按照每 2000 辆新能源小汽车配建 1 处充换电站的要求配建充换电站。并根据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可开发利用土地情况,差异化的规划布设充电设施。新城区可新建充换电站,或结合停车场站设置充换电站,老城区可结合城市更新地块配建充电桩等设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编制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对于引导城市开发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未来发展趋势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需求日趋复杂,以道路交通规划方法将为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规划理念的不断更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将越来越重要,为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线路一体化规划方案编制及管理工作的意见( 试行)》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24,(22):10-18.
[2] 张正军 , 周军 , 邓琪 , 王晓波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深圳市道路交通规划编制思路 [J].规划师 ,2023,39(10):34-41.
[3] 董宗岭 . 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2,7(12):206-208.
[4] 李健行 , 刘翰宁 , 赵国锋 , 王伯文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道路规划转型思考——以广州为例 [J]. 交通与港航 ,2022,9(0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