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视域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
杜浩凌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邮编:430061 本科在读
摘 要:音乐教育旨在向中小学学生或大学生传授专业或业余音乐知识,其学习目标广泛。该学科涵盖声乐、钢琴、弹唱、舞蹈、指挥、理论、教学法等众多领域,要求学生实现多项全能发展。只有掌握全面、多元的专业知识,才能从多个维度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工作。随着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教育,尤其是美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小学音乐课程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因此,在未来教学中,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应秉持不同的学习态度。本文围绕这一主题,探讨美育视域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视域;学习方向
引 言
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拥有扎实深厚的音乐专业知识基础。音乐教育从业者未来大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音乐的奇妙世界。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许多无法通过言语和肢体动作表达的情感与智慧,音乐却能以独特的方式,让人们在聆听中切实感受。自《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后,国家对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鉴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育专业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也应有所差异。只有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美育视域下的发展需求。
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总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学习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面对学习难题时的指南针。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才能在教育他人之前先提升自己,进而以正确的理念培养下一代。教书育人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培养学生的人格美、情智美与真善美。2020年10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为美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并指引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第4版。]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一要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引导他们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人格美、情智美与真善美。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贯彻学习全过程,推进美育深度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做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前提下,还应发展“五育并举”。
1、构建沉浸式艺术实践体系
我们在学习中应采取探究式学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参与度,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加强审美熏陶,更多地欣赏优秀的艺术文化,切身地投入到艺术活动中去、更多地参加艺术实践课程,结合“学、演、研、创”四位一体模式,通过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实践项目,将美育理念转化为艺术表达能力。在结合过程中,还需注意对“德”“智”“体”“劳”四育进行融合,例如在“学”中贯彻“德”、在“创”中体现“智”,。
2、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科技”等学科内容交叉、跨界学习,拓展美育多元载体,并利用AI、AR等数字化工具,例如利用Ableton Live进行电子音乐创作,结合Max/MSP实现声音可视化编程,运用XR技术构建虚拟艺术实践空间如通过AR乐谱识别系统实现实时演奏纠错,借助VR虚拟音乐厅进行舞台心理训练。优化学习体验。
这种学习模式既符合“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的教改要求,又能通过“艺术实践-学科融合-社会服务”三维度实现美育价值的当代转化。
二、美育视域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
(一)教学实践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
1、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能力:
在教学法课程上(例如国内外教学体系课程),我们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熟练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在课下应主动尝设计融合美育理念的课程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自我演练、课外实习、教学实践等进行验证,在验证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控课程进度、课程安排等,从而增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管理能力。在提升课堂管理能力的实践中,可通过情境教学法(如结合音乐与视觉场景)提升课堂感染力,并掌握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心理引导等技能。实践结束后,将教学设计方案、课程效果等与同学进行讨论,请教老师,同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2、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
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科技发展速度,学习使用现代科技与AI技术,进行AI音乐生成、VR场景模拟等技术辅助教学,适应智慧教育需求。例如,利用“乐绘星河”平台将绘画转化为音乐,激发我们的兴趣并降低创作门槛。
(二)社会服务与职业素养的内化
1、加强公益美育与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乡村美育帮扶、社区艺术活动等实践,将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例如,武汉音乐学院的“希望之声”乡下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云南艺术学院的“美育浸润行动”等,促进教育公平。
2、提高师德与终身学习意识
树立“以美育德”的职业信仰,关注教育家精神与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持续学习国际前沿教学法(如奥尔夫、柯达伊),参与学术交流以更新知识体系。
(三)提升评价与反思能力
1、动态评价与自我提升:
我们需要掌握美育教学成效的评价方法,如通过自身的学业考试、音乐展演、作品编创等多元形式评估学习效果,并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与专业反思能力。还可多聆听其他同学、老师、大师的音乐表演现场,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短板,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
2、适应政策与教育改革
紧跟国家美育政策(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理解美育纳入中考等评价机制的意义,调整个人学习方向以适应教育改革需求
三、美育视域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加强实践创新、强化社会服务
1、讲台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教师无疑是最适合的职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可加强模拟教学、微格课堂训练教学设计能力,注重将审美体验融入知识传授,从而为自己今后的教师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2、舞台
在校学生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戏剧演出,提升艺术表现力与社会服务意识,例如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开设有混声合唱团、女声合唱团,供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与团体演出活动。学生毕业后即可参加各种舞台实践相关的工作。
3、社会服务
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美育公益项目,如非遗音乐传承、老年艺术课程设计,推动教育公平。
4、轻创业与个性化教育品牌
毕业生还可创立音乐工作室、艺术解压空间或在线教育平台。例如,“黏土雕塑+即兴舞蹈”的复合型工作室模式,既满足社区美育需求,又实现商业价值。
(二)终身学习、扩展国际化视野
1、持续更新知识体系
除就业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可多关注国际前沿教育理念(如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和学术动态,参与国际艺术教育论坛、工作坊,深造学业,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德国“音乐游戏化教学”模式被引入国内幼儿园,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2、跨文化传播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可学习世界音乐文化,参与中外艺术交流项目(如国际艺术夏令营),推动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教育部的“中外学生艺术展演”计划为此提供平台。
结 语
在美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双重使命。从树立 “立德树人” 的根本理念到构建 “学、演、研、创” 的实践体系,从夯实教学技术能力到拓展跨学科融合视野,每一步探索都需紧扣美育内核,将个人专业成长与国家教育改革需求深度结合。面对新时代对音乐教育的多元期待,我们既要在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中筑牢根基,更要在数字化教学、社会服务等创新领域中开拓进取,以 “讲台、舞台、社会服务平台” 为实践场域,让音乐教育成为传递真善美、培育文化自信的桥梁。同时,需以终身学习的姿态吸纳国际前沿理念,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音乐故事,推动美育价值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当代转化。美育之路,道阻且长。唯有将专业素养转化为育人能力,把艺术追求融入教育使命,才能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美育的广阔天地中,真正实现 “以美培元” 的教育理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音乐教育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