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麻醉恢复室患者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闫婵

京东中美医院 河北廊坊 065280

引言

麻醉恢复期是指手术患者完成手术后,在手术室或麻醉科内接受有关麻醉监护、治疗、护理的时间 , 恢复期内的患者需要接受特殊的监护和护理。低体温是麻醉恢复期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术后感染、脏器损害、低血糖、低氧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分析低体温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手术恢复的成功率。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简述

为客观评估系统性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围绕术后转入 PACU 的患者群体。研究核心在于设计并应用一套覆盖患者从转运前准备至 PACU 停留结束全过程的体温保护方案,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展开:

患者筛选:观察对象为常规手术后直接转入 PACU 的患者,涵盖不同手术类型及年龄层次,以反映方案的普遍适用性。

方案内容:方案强调预防为主,整合了环境温度控制、患者体表覆盖、核心体温监测、分级加温技术应用以及静脉输液加温等多项措施。具体包括:转运前预热转运床及 PACU 单元床位,维持 PACU 环境温度在适宜范围(24-26℃);患者入室后迅速评估并测量核心体温;根据初始体温及个体风险因素,立即采取相应层级的保暖或复温措施,从基础保暖到主动加温;对所有输注液体,特别是大量晶体液或血制品,进行加温处理。

方案执行与记录:方案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并在 PACU 停留期间持续监测患者核心体温变化(如每 15-30 分钟),详细记录所采取的保暖 /加温措施、体温数值及患者相关反应。

效果观察指标:重点观察实施该系统性预防护理方案后,PACU 患者低体温(核心体温<36.0℃)的发生率变化。同时,也关注与低体温相关的临床指标,如术后寒战发生率、患者主观舒适度变化、从入 PACU 至达到离室标准所需时间等潜在关联指标,以综合评价方案的临床价值。

二、核心护理干预措施

本方案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预防为主、多维度协同的体温保护体系,旨在主动阻断低体温发生路径,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具体措施涵盖以下关键方面:

(一)主动预热与环境优化

体温保护始于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之前的准备阶段。转运前预先对转运床及 PACU 内目标床单元进行加热,确保接触表面温暖。麻醉恢复室环境温度管理至关重要,需维持在 24 至 26 摄氏度的舒适范围,这一温度区间有助于减少患者热量散失。同时,需避免环境中的空气对流,关闭不必要的风口。患者抵达后,立即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暴露区域,迅速覆盖经过预热的棉质或特殊材质保暖毯,形成基础物理屏障。此环节着重于创造一个温暖、无风的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体表散热,为后续体温维持奠定基础。

(二)动态体温监测预警

患者入室后第一时间采用可靠的测量方法获取核心体温数值,常用途径包括鼓膜温度、食道温度或膀胱温度监测。在复苏期间,需建立规律的体温复测机制,例如每间隔十五至三十分钟测量记录一次。通过连续记录体温数值,绘制体温变化趋势图,护理人员能够清晰掌握患者体温动态变化过程。该动态监测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早期预警,一旦发现体温呈现下降趋势或接近临界低值,例如低于 36 摄氏度,护理人员即可迅速启动或升级保温干预措施,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防御,防止低体温实际发生。

(三)分级加温策略应用

体温保护措施需根据患者实时体温状况及个体风险进行精准分层。基础保暖层级适用于多数体温正常或轻微波动患者,主要措施为覆盖高质量预热棉毯或使用具有优异隔热性能的材料,有效减少体表热量向环境散失。当动态监测发现患者核心体温降至 35.5 摄氏度以下,或评估存在显著低体温风险因素时,则需立即转入主动加温层级。高风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超长、术中大量液体输注未充分加温、老年、婴幼儿、体弱或基础代谢率低下患者等。此层级需启用主动加温设备,如强制空气加温系统覆盖患者躯干及四肢,对输注液体使用加温仪器设定安全适宜温度,同时需密切观察加温设备接触区域的皮肤状况,防止热损伤发生。

(四)液体加温管理

静脉输注未经加温的液体,尤其是大量晶体液、胶体液或血制品,是导致患者核心体温迅速下降的重要医源性因素,即“冷稀释”效应。因此,对所有在麻醉恢复室内输注的液体,特别是预计输注量较大时,必须严格执行加温流程。使用专用输液加温仪器,依据设备规范设定安全有效的加温温度,通常在37 摄氏度左右。需确保加温设备性能良好,管路连接正确,并定期检查加温后液体实际温度。对于持续输注的患者,更换液体袋时应无缝衔接,避免未加温液体输入。

(五)个体化评估与记录

护理人员需系统评估每位患者的特定情况,包括年龄因素、所接受手术的类型及预计或实际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与补液量、基础疾病状况、术前体温以及麻醉方式等。综合这些信息,预先判断其发生低体温的风险等级,从而在基础方案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防寒计划。例如,高龄、长时间腔镜手术、术中大量补液的患者需更早启动主动加温措施。同时,所有体温监测数据、实施的保暖或加温措施类型、持续时间、患者反应均需详尽、客观记录。这不仅为当次护理提供依据,也为后续效果评价、方案调整及质量改进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效果观察与讨论

实施上述综合性低体温预防护理方案后,在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到了若干积极的临床变化。最核心的成效体现在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降低上。通过覆盖入室前准备、持续动态监测、分级干预及液体管理的整合策略,患者核心体温得以更有效地维持在安全阈值( ⩾36.0C )之上。更为重要的是,有效预防低体温带来了多方面的良性效应:患者术后寒战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可见改善,这不仅提升了患者的主观舒适度体验,也减少了因寒战导致的耗氧量增加和不适感。同时,患者从麻醉状态苏醒的过程趋于平稳,达到符合转出 PACU标准所需的时间呈现缩短趋势。这主要归因于避免了低体温对神经系统功能和药物代谢的干扰。这些观察结果共同印证了主动、系统性体温管理在 PACU 护理中的关键地位。它并非仅仅解决体感不适问题,而是通过维持核心体温稳定这一生理基础,有效减轻了低体温引发的多重连锁不良反应,优化了患者术后早期的恢复路径。

结论

实践有力证明,在麻醉恢复室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低体温预防护理策略切实可行且效果显著。该措施通过主动保温、严密监测与分级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低体温风险,为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促进早期康复提供了关键保障。其操作性强,效益明确,值得作为PACU 常规护理标准予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红霞 , 雷丽丽 , 邓晓红 . 以预防低体温为导向的前瞻性护理结合麻醉苏醒护理在子宫肌瘤患者全麻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8(36):134-137.

[2] 卢艳 , 秦秀玉 . 综合保温护理预防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效果观察 [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19(03):115-116.

[3] 陈琳 , 刘箐 . 术后麻醉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当代护士 ( 下旬刊 ),2025,32(0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