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以学科融合引领新文科建设
李彦颖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4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新文科应运而生,如何进行新文科建设成为时代发展课题。新时代创新技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对文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多面性的影响。如何乘着人工智能发展的东风,成就新文科建设,塑造新文科影响下的个人甚至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必须思考人文主题。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具体的论述,第一部分是对人工智能、学科融合、新文科进行宏观概念界定以及阐述三者之间存在的深层联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科融合引领下建设新文科的意义;第三部分则论述在当今时代,推动学科融合,促进新文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文科;人工智能;学科融合;路径选择
一、概念界定及关系阐述
(一)概念界定
1.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使机器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慧的任务。其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
2.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复杂问题。这种融合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还包括人文与技术的结合,推动创新和知识进步。
3.新文科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革新,新文科是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强调文理交叉、学科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人才。[1]尤其是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推动文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新文科注重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二)关系阐述
人工智能、学科融合与新文科建设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推动教育创新与社会进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技术,为学科融合与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促进了跨学科研究,推动了新工具与新方法的开发,为新文科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学科融合是人工智能与新文科建设的桥梁。人工智能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推动了文理交叉融合,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跨学科视角与方法论支持,促进了知识体系的更新与重构。新文科建设是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目标之一。它强调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借助人工智能和学科融合,推动文科研究范式的转型,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综上,人工智能驱动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推动新文科建设,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
二、新文科的建设意义
(一)应对社会变革,满足社会需求
全球化要求文科教育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文科需要适应这一变化。社会需要既懂人文社科又具备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新文科通过跨学科合作,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健康等复杂社会问题。
(二)推动学科创新,提升教育质量
新文科之所以“新”是因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新问题、采用新方法、适应新变化,这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要积极应对的全新挑战。[2]新文科鼓励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引入数据科学、计算分析等新方法,推动文科研究创新。新文科要求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通过跨学科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
(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发展
新文科有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新文科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此外,通过跨文化研究,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新文科是为了应对社会变革、满足人才需求、推动学科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发展,并应对未来挑战。
三、新文科的建设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设计跨学科课程。例如,“数字人文”课程可以融合文学、历史、艺术与计算机科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文化现象;“社会计算”课程可以结合社会学、经济学与数据科学,通过算法模型研究社会行为。这些课程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创新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模块学习。例如,文科生可以选择技术模块,学习编程和数据分析;理科生可以选择人文模块,了解文化理论和历史背景。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时代新人是高校新文科高质量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因此迫切需要建构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高质量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新文科人才。[3]高等学校中尝试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提供多元化的学术指导。例如,一位导师可以是文学专家,另一位可以是数据科学家,两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跨学科研究项目。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实践学科实践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推动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
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合作。例如,历史学家可以与地理信息科学家合作,利用GIS技术研究历史地理变迁;语言学家可以与计算机科学家合作,开发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这种合作不仅能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还能推动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此外,还应推进资源共享,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共享数据、工具和资源。例如,建设“数字人文实验室”,提供文本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工具,支持人文学者开展量化研究。
(四)改革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术成果,还注重跨学科合作和实际应用。例如,在评价教师绩效时,不仅考察其论文发表数量,还考察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贡献;在评价学生成绩时,不仅考察其考试成绩,还考察其在跨学科项目中的表现。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奖励在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
参考文献:
[1]沙莉.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学周刊,2025(07):33-36.
[2]李瑛.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思考[J].大学语文建设,2025(02):37-39.
[3]施春花,洪永淼,汪寿阳.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创新转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4(04):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