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理论的药膳与艾灸对大学生失眠症状改善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董菲 刘若斌 刘璇 杨瑞 吴景涛 马偲铭
天津天狮学院医学院天津市武清区 301700
摘要:文章通过艾灸结合中医药膳探究中医治疗方法缓解大学生失眠的状况和效果。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的方式,证明药膳与艾灸在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状中的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中医药膳;艾灸疗法;大学生;失眠
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2310859008;名称:药膳结合艾灸对大学生失眠现状的改善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学生群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1]。失眠,中医学又称“不寐”、“不瞑”、“不得眠”等。对于失眠的病因,中医理论认为是因为“阳不入阴”导致,指的是人体的精神总是处于兴奋状态,不能够抑制下来,所以在该安静的时候不能安静下来,在该睡觉的时候不能够入睡[2]。失眠症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或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导致大学生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方面。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压力过大,情绪紧张,以及周末过度补觉导致失眠[3]。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因失眠症造成旷课、不能按时上课、听课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考试成绩,部分同学甚至通宵导致第二天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艾灸疗法是利用艾草燃烧产生温热作用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实寒或虚寒证型疾病的治疗,同时艾草还具有一定的行气活血的作用,也可以用力的治疗失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艾灸结合中医药膳探究中医治疗方法缓解大学生失眠的状况和效果。
研究对象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通过组建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在天津天狮学院宣传选取参加自述近3个月存在失眠症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学生共90例,分为研究组(n=45例,行药膳与艾灸)及对照组(n=45例,西药药物治疗),研究时间为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18周岁≤年龄≤24周岁;(2)有明确的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3)无其他可能影响睡眠的严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4)近期(如1个月内)未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5)同意接受药膳与艾灸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对药膳或艾灸成分过敏;(2)在研究期间需要接受其他可能影响睡眠的手术或治疗;(3)认知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者。
1.3 研究方法
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予以艾灸结合中医药膳治疗。具体操作:将艾条点燃插入艾灸盒上的艾条孔位,高度适宜,将灸盒放在身体相应部位进行施灸,作用于肩井穴、太冲穴、行间穴、神门穴、足三里穴、涌泉穴、肾俞穴、太溪穴、心俞穴、内关穴、太冲穴、脾俞穴及安眠穴。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以酸枣仁20g、当归5g、睡莲5g、五味子5g、夜交藤5g、灯芯草10g为方剂,水煎服,每天服用1次。
对照组的西药治疗应用认知疗法,通过谈话打破因失眠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恶性循环,帮助大学生建立对睡眠的正确认知,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失眠的本质,并学会以更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失眠问题。
以上两组患者共接收8周治疗(连续14天分组治疗,其余时间为随访期)。
1.4 观察指标
1.4.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PSQI量表由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5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好;总分6~10分:提示睡眠质量尚可;总分11~15分:提示睡眠质量一般;总分≥16分:提示睡眠质量很差。
1.4.2 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
AIS由8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的评分为0~3分,分为0~24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根据总分,可以将失眠程度分为:0~3分:无失眠;4~6分:轻度失眠(或可疑失眠);7~10分:中度失眠;≥11分:重度失眠。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26.0 版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治疗前后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数据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P <0.05 ,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两组失眠大学生PSQI及AIS比较
两组学生在接受治疗前后,应用PSQI及AIS通过组内和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为期8周(连续14天治疗,含随访期)的临床试验,深入探讨了基于中医理论的药膳与艾灸对大学生失眠症状的改善效果,并与认知疗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医非药物治疗失眠的实证基础,还为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失眠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药膳作为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与药物的巧妙结合,达到调和阴阳、滋养脏腑、平衡气血的目的。在本研究中,针对失眠学生的药膳设计遵循了中医“心主神明”、“肝藏血,魂舍于肝”等理论,选用具有安神定志、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功效的食材与药材,如酸枣仁、合欢皮、龙眼肉等,旨在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深度睡眠。
艾灸则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本研究选取的穴位如神门、三阴交、安眠等,均为中医经典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它们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肝、脾等脏腑,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因情志不畅、心火旺盛、脾胃虚弱等引起的失眠。
药膳与艾灸改善失眠的可能作用路径涉及多个层面:一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如降低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增加血清素、褪黑素等促眠物质的分泌;二是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如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活性,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三是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验证了药膳与艾灸在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非药物治疗失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齐艳波,毕紫晗,王莉,等.大学生失眠状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5,20(04):71-74.
刘曦,金婷,许雯,等.中医养生功法干预失眠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37(02):117-120+124.
张克顺,江润杰,刘文科.大学生适应性与失眠症状关系的交叉滞后研究[J/OL].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5,(04):37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