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班会”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吴敏
无锡市江南中学 2140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班会形式往往存在时间长、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需求。“微班会” 以其时长通常控制在 10-15 分钟、主题聚焦、形式多样等优势,能够及时回应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初中班级开始尝试运用 “微班会” 开展德育教育,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深入研究 “微班会” 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对于优化德育形式、提升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班会” 的内涵、特点及在初中德育中的价值
(一)“微班会” 的内涵与特点
“微班会” 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围绕特定德育主题,利用课间、课前或课后等碎片化时间开展的小型班会活动。与传统班会相比,“微班会” 具有显著特点:一是时间简短,通常在 10-15 分钟内完成,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避免占用学生过多学习时间;二是主题明确集中,每次班会聚焦一个具体的德育问题,如文明礼仪、诚信友善、责任担当等,针对性更强;三是形式灵活多样,可采用情景表演、案例讨论、故事分享、短视频观看等多种形式,增强班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是即时性强,能够根据班级近期出现的问题或社会热点及时开展教育,快速回应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微班会” 在初中德育中的价值
“微班会” 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从学生角度来看,简短的时间和多样的形式符合初中生的注意力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增强德育的渗透力。从教育内容角度,“微班会” 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同学矛盾、学习压力、网络沉迷等,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班级管理角度,“微班会” 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二、“微班会” 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效果分析
(一)应用现状
目前,“微班会” 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但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和班级能够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精心设计 “微班会” 主题和形式,定期开展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班级通常建立了 “微班会” 主题库,涵盖爱国教育、集体荣誉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且注重收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班会内容。然而,仍有部分班级对 “微班会” 重视不足,存在主题随意、形式单一、缺乏规划等问题。有些班级将 “微班会” 等同于简单的纪律强调或通知传达,未能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还有些班级开展频率不稳定,难以形成持续的德育影响力。
(二)应用效果分析
从积极效果来看,有效的 “微班会” 应用显著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行为规范养成方面,通过开展 “文明礼仪伴我行”“课堂纪律我遵守” 等主题 “微班会”,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改善,班级纪律更加有序。在价值观念引导上,围绕 “诚信考试”“感恩父母” 等主题的 “微班会”,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深化了对诚信、感恩等美德的理解,促进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针对 “缓解学习压力”“应对青春期烦恼” 等主题的 “微班会”,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台,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此外,“微班会”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部分班级由于 “微班会” 设计不合理,导致应用效果不佳。如主题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形式单一枯燥,长期采用说教式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缺乏互动环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难以真正内化德育内容。这些问题使得 “微班会” 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优化 “微班会” 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 科学设计 “微班会” 内容与形式
一是精准确定主题,建立动态主题库。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教育节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如校园欺凌防治、网络文明素养等。同时,根据季节变化、重大事件等及时更新主题库,确保主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辩论赛、短视频分享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 “文明礼仪” 主题班会上,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利用短视频展示身边的道德模范事迹,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建立完善的 “微班会” 实施机制
一是合理安排时间和频率,将 “微班会” 纳入班级常规管理,固定每周开展 1-2 次,如利用周一晨会前或周五放学后的时间,形成稳定的教育节奏。二是建立师生共建机制,鼓励学生参与 “微班会” 的策划和组织,让学生成为 “微班会” 的主角。可以采用学生轮流主持、小组负责策划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三是加强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方式,对 “微班会” 的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 “微班会” 的设计。四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介绍 “微班会” 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邀请家长参与某些特定主题的 “微班会”,如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班主任组织与引导能力
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 “微班会” 的应用效果。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班主任设计、组织和引导 “微班会” 的能力。班主任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掌握互动式、启发式教育技巧,在 “微班会” 中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班主任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 “微班会” 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结论
“微班会” 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形式,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设计内容与形式、建立完善实施机制、提升班主任能力等策略,能够有效优化 “微班会” 的应用效果,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应用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 “微班会” 的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探索创新,让 “微班会” 真正成为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姚瑶 . 微班会巧设计 成长思维绳上生 [J]. 新班主任 , 2025, (16): 15-17.
[2] 王小红。初中班级微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J]. 教育科学论坛,2023 (08): 32-35.
[3] 肖佳男 , 唐一伟 . 提升管理实效,助力学生成长——微班会在班级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3, (13):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