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作者

严丽娥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县教科事务中心 736300

“双减”政策是为了解决教育内卷化的现象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是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让教育回归本真,恢复一个正常的教育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创优性思想以及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将生活元素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此外,将生活元素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小学生感知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理性的学习态度,在减轻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各种负担与压力的基础上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结合生活案例讲解书本知识

小学数学的知识本身具备较强的抽象性,而2022 年修订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或现象而进行系统抽象的一个学科。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性质。但是小学学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对于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时,一般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联系生活实际来对教材中的一些数学概念进行讲解,以此来为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打下基础。此外,联系生活元素对教学进行创新的同时可以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的具体印象,改变学生在学习时以被动为主的现状,进而使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师会向全班同学说明:“我们的教室窗户、所用的课桌和正在用的数学教材都是长方形的。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物品,试一试说出长方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之后,同学们就开始了各自的观察。有的学生观察后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有两个边较长,另外的两条边较短”;有的同学还在这个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内的四个角全是 90 ”;有的学生还找到了长方形的一些其它特征。这样做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在于教师既没有直接向学生说明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也没有直接让学生说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而是告诉同学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长方形,从而找出我们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然后请同学自己去探究这个物体,仔细地观察它的每个特点。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带着极大的探究兴趣,自主学习了教师设计好的任务。对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讨论,同样的教学方式,只有充分展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教法的现代化,才能使生活化教学理念完全进入本节课。

二、鼓励实践行为以巩固书本知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更多的主要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善于开展实践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加强其对数学知识与数学元素的感悟能力,稳固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例如,“克和千克”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小学阶段内容,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重量计算单位,在进行单位配对型这类题目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学生把螺丝钉3.5 千克、西瓜5 克这样的答案写出来。这些问题老师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这种最基本最普通的重量单位没有最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感受缺乏又体现出学生实际生活中经验的欠缺,因此,这要由教师给予相应的实践活动。我们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的后续教学活动应注意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准备了一些实物,包括苹果、鸡蛋、铁钉、铅球等,之后学生估量,用什么单位表示最恰当,然后把 1 公斤的铁球和 1 克的小圆珠分别让学生们再次感受。经过这两个环节,老师又要求学生再次称一称这些重量为1 千克、1 克的铁球和小圆珠以及之前的苹果、鸡蛋等,并再次确定是否他们原先判断的单位正确。这样实践活动依靠学生的主观去完成,不是老师直接地灌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但这样学生对于不同重量的感知更加清晰,印象深刻,有效的提升了其感性认识。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选出两名学生分别站到相距90 米左右的位置,其中一名学生速度是 2 米 / 秒,另外一名学生速度是 1 米 / 秒,教师一起对着两名学生发令计时,在第 30 秒两个学生恰好相遇。通过这样的具体案例展示,学生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尤其是对于这种题型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有更清晰的理解,全方位提升学习效果。

三、善于组织生活化的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在课余的时间里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在课上所获得的知识巩固起来,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尽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课余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其具体的习题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变化。尤其是生活化教学融入到教学中以后,对于数学知识巩固练习生活化的要求也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方便。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我们常常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当要求学生解决几件日常需要购物的实际问题时,许多孩子可能感觉非常熟练。但是,当要求学生解决更加抽象的概念时,许多孩子可能感觉困难。因此,我认为,通过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操作,我们可以让数学应用题教学更加丰富、有趣、生动。

“元角分”这部分知识内容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对传统的货币减去或增加的计算练习作业形式进行提升,结合生活进行应用。教师在课外活动组织一次“市场购物”的趣味游戏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同时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得到了小学生成员们的一致好评。当这种游戏式作业形式取代传统的作业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也就能更好地实现作业效果。

四、强化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科普教育

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其表现的形式也各种各样。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能已经超出数学教科书中的内容,不过应该与教科书中的对应知识点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生活化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综合的、牢固的数学知识。

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是斤,而不是克和千克。”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解释,告知学生,生活中也存在着“斤”作为重量单位,并与克、千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500g=1 斤, 1kg=2 斤,1 公斤 =2 斤,1 公斤 =1 千克。同时,还要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密切,为学生讲述这些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既扩大了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认识范围,又提升了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科书中的所有知识点都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抽象性总结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努力,积极探索,给各位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