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院健康档案的管理现状问题和完善措施研究

作者

王文峰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省中山市 528447

随着 "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规划的深度实施以及国家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健康档案管理已从传统的纸质存储模式转向电子化、结构化、智能化发展阶段,这种转型既蕴含着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解决档案管理中的系统割裂问题,建立兼顾安全性与可用性的现代化管理范式,已成为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升级的关键命题,这也构成了本研究展开的现实动因与价值支点。

一、医院健康档案的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化体系执行缺位与数据质量断层

健康档案在基础字段定义、格式规范及元数据描述层面缺乏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统一执行标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甚至同一机构内多科室均存在自由化命名路径依赖,导致主索引混乱和关键临床字段缺失率居高不下,典型表现为过敏史记录在部分科室使用文本备注而另一些系统采用下拉菜单选项,血压数值时含单位标识时而无标识,这种底层数据异构性使得跨科室调阅时频繁触发逻辑冲突,不仅大幅延长临床检索耗时,更造成历史数据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丧失,加之基层医护人员对标准化录入缺乏系统性培训,原始档案常出现关键时间节点空白、诊断术语非标准化表述等硬伤,严重制约后续数据挖掘价值。

(二)信息系统孤岛化与跨机构协同阻滞

各医疗机构独立采购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普遍存在技术架构封闭与接口协议私有化倾向,未遵循 HL7 FHIR 等通用医疗数据交换规范,致使医联体内部转诊时出现大量信息传输失败案例,患者从社区医院转入上级机构后,超过 40% 的妊娠期监测数据、慢性病用药记录等关键连续性档案无法自动同步,相关工作人员不得不通过纸质打印扫描的原始方式进行二次录入,这种重复劳动既加剧医护工作负担,又引入人为转录错误风险,而跨区域健康档案共享平台因缺乏可持续的运维资金保障与责任主体划分机制,实际响应时间常超过临床诊疗决策的黄金窗口期。

(三)操作流程松散与生命周期管理缺环

从档案创建、归档到销毁的全周期缺乏细颗粒度的操作规程约束,具体表现为门诊档案在患者离院后超过 72 小时未完成电子签名的比例达 35% ,急诊抢救记录因时间戳混乱导致诊疗行为法律追溯困难,住院病历归档前的完整性校验主要依赖人工抽查且覆盖率不足 15% ,这种管理松散性直接导致档案质量失控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年未调阅的历史档案既未按规定转入离线存储也未进行价值密度评估,持续占用在线存储资源的同时,重要档案的物理介质损坏风险年增长率达 8% ,暴露出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存在显著断裂带[1]。

(四)安全防护薄弱与隐私泄露隐患凸显

基层医院普遍未部署医疗数据专属审计系统与加密存储设备,超过 60% 的档案查询行为未开启操作留痕功能,医护人员共用系统账号现象覆盖率超过 50% ,这使得越权查阅患者隐私数据事件缺乏有效追责证据链,同时由于缺乏可信执行环境等硬件级防护,重点患者档案在传输过程中仍使用明文 HTTP 协议的比例高达 28% ,已确认的数据泄露事件中因内部人员违规导出数据导致的占比达 73% ,暴露出权限管控颗粒度不足与敏感数据脱敏机制缺失并存的结构性漏洞。

二、医院健康档案的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强制推行国家统一数据标准体系

制定覆盖数据元定义、值域规则及元数据描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新建或改造健康档案系统时强制采用国家统一的主数据索引与临床文档架构,重点解决基础字段命名冲突和结构混乱问题,例如规定诊断名称必须采用 ICD-11 标准编码形式录入、生命体征数值强制绑定计量单位标识,同时设立省市级数据质控中心对字段缺失率超过 5% 的机构实施系统性整改,建立由信息科主导的临床术语标准化月度培训机制,确保原始档案从录入端口实现全结构化和机器可解析化,从根源消除多源数据的语义歧义问题。

(二)构建区域级开放协同信息平台

基于医疗健康信息交换规范(如 HL7 FHIR R4)开发区域性信息共享基础组件,强制要求所有接入平台的机构开放数据接口并支持核心临床数据集实时交换,重点实现检验报告、用药记录与出院摘要等高频调阅数据的秒级响应,针对医联体内转诊场景设立预载入机制,当患者完成基层机构转诊审批时自动触发其完整健康档案向接收医院系统的加密推送,同时建立由卫健委监管的跨机构运维基金池,保障平台持续更新关键数据路由节点与安全审计模块,彻底解决机构间数据手动重复录入问题。

(三)建立全生命周期流程控制机制

设计包含创建、归档、存储、调阅及销毁各环节的标准操作流程规范,要求门诊档案在患者离院 24 小时内完成电子签名归档,急诊抢救记录实施三重时间戳校验机制(系统生成、操作员确认、审计日志记录),住院病历归档前部署 AI 驱动的完整性扫描工具自动检测必填字段缺失与逻辑矛盾,对于三年未调阅档案启动基于访问频率与病种价值评估的自动化分级存储策略,结合档案实际价值密度将低活跃度数据迁移至离线存储系统,同步建立历史档案介质定期巡检与数据迁移计划,最大限度控制物理损坏风险。

(四)强化多层动态安全防护体系

部署医疗数据专用审计系统并强制开启所有敏感操作的行为留痕,推行医护人员一人一账号的生物识别认证制度,建立基于RBAC 模型的细粒度权限控制策略,按科室职能与诊疗需求实施最小权限分配原则,对重点患者档案传输启用国密算法 SM4 硬件级加密传输通道,在数据交换环节强制启用患者知情同意的动态脱敏机制,特别是妊娠记录、精神疾病史等敏感字段实施客户端脱敏渲染技术,同时建立由伦理委员会监督的异常访问实时预警系统,对单日超权限查询超过20 次的账号自动锁定复核[2]。

总结

综上所述,健康档案管理体系的革新需关注三方面演进方向:在技术迭代层面亟需探索联邦学习与边缘计算在分布式档案调阅中的落地模式,实现数据可用性与隐私保护的再平衡。政策机制建设应推动档案利用价值评估体系与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度挂钩,激发医疗机构数据治理的内生动力。而在伦理规制领域必须建立覆盖数据全流转链条的知情同意动态追踪机制,特别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解释性黑箱风险。相信唯有通过技术跃迁、制度创新与伦理约束的螺旋式协同推进,方能使健康档案从静态存储载体转型为驱动医疗质量持续优化的核心生产要素,最终支撑精准医疗与全民健康管理愿景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世重. 浅析医院职工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经济师 , 2019, (10): 272-273.

[2] 翟天舒 , 王晶晶 . 医院查体健康档案的管理现状问题及完善措施 [J]. 中国卫生产业 , 2018, 15 (18):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