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陈春利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514500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道德、习俗等诸多领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强调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又能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如何突破简单叠加的浅层融合,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活动模式,尚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二、实施策略
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需构建环环相扣的实施路径,从主题确立到成果展示形成完整链条,确保文化元素自然渗透于学习全过程。
(一)情境创设,精准锚定活动主题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初期,情境创设对主题选定起着关键引导作用。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课文核心内容切入,搭建文化感知的桥梁。在学习《观沧海》时,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诗句展现出宏大的宇宙视野与豪迈情怀,教师可创设沉浸式情境:“假如你站在碣石山上,面对波澜壮阔的沧海,耳畔回荡着千年前曹操的吟诵,你能从这山海景象中读出古人怎样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追求?” 学生在情境感染下,会自然关注古代文人 “寄情山水” 的文化传统,进而提出 “古代文人山水审美与精神寄托研究”的活动主题。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的诗句切入,设置情境任务:“当李白写下这首诗时,他通过哪些文化符号传递牵挂之情?古代文人还有哪些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聚焦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符号与文化密码”这一主题。通过具象化情境设计,激活学生对课文中文化元素的敏感度,让主题选择既贴合语文学习目标,又深植传统文化土壤。
(二)规划方案,搭建活动坚实框架
当活动主题确定后,科学规划方案是确保活动有序推进的基础,需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资源整合等方面构建完整框架。以 “古代楼阁文化探究” 主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性规划。首先明确三维目标:知识层面掌握古代楼阁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能力层面提升资料整合与合作探究能力,文化层面感受建筑承载的人文精神。其次进行精细化分工,将学生分为资料组、考察组、创作组与展示组,资料组负责收集《岳阳楼记》等文献中关于楼阁的记载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考察组实地观察当地古建筑(或通过 VR 技术探访岳阳楼等名楼),记录建筑细节;创作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创作楼阁文化解说词或绘画作品;展示组统筹成果呈现形式。在时间规划上,采用 “三周四段式” 推进:首周完成资料收集与筛选,第二周开展实地考察与小组研讨,第三周前半段进行创作整合,后半段完成展示设计。在《岳阳楼记》相关内容研究中,特别规划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文化意义” 专题研讨,确保每个环节紧扣主题,形成逻辑严密的活动架构。
(三)组织实施,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方案落地阶段需强化过程指导,通过多元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中具象化呈现。以 “传统节日文化体验” 活动为例,实施过程注重 “学用结合”。在中秋文化探究中,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开展分层实践:基础层学生收集历代中秋诗词,制作 “中秋诗词集锦” 手抄报,标注诗词中的文化意象;提高层学生采访长辈,记录家乡中秋习俗,整理成 “中秋习俗访谈录”;创新层学生尝试创作现代中秋诗词或改编中秋传说剧本。在端午文化体验中,设置 “包粽子话民俗” 实践环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探究粽叶、糯米等食材的文化寓意,同时结合古代送别诗中 “折柳赠别” 等习俗,对比分析不同节日的情感表达范式。教师在实施中建立动态指导机制,通过小组巡查及时解决问题,如针对学生对 “婵娟” 意象理解偏差,结合苏轼词中的语境进行点拨;对实践中出现的合作矛盾,引导学生借鉴古人 “和而不同” 的处世智慧化解,确保活动在文化浸润中有序推进。
(四)成果展示,多元呈现活动收获
成果展示作为活动收官环节,需通过多样化形式实现文化理解的深化与迁移。可构建 “三维展示体系”:静态展示区陈列研究报告、手抄报、书法绘画等作品,如学生根据《观沧海》创作的 “山海精神”主题绘画,结合《岳阳楼记》制作的 “忧乐情怀” 文化展板;动态表演区安排诗词吟诵、习俗情景剧等节目,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吟诵中秋诗词,演绎 “李白送友” 情景剧再现古代送别礼仪;互动体验区设置文化知识竞答、传统工艺体验等环节,竞答题涵盖从《岳阳楼记》衍生的楼阁文化知识,从《水调歌头》延伸的中秋习俗常识。展示过程中特别设置 “文化解说员” 岗位,学生结合学习心得向参观者讲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解析绘画中 “明月” 意象的象征意义,阐释手工艺品蕴含的传统美学理念。通过多元展示形式,让学生在输出过程中深化文化认知,实现从知识接受到文化认同的转化。
三、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需构建从情境创设到成果展示的完整链条,让文化元素自然渗透于学习各环节。通过主题精准锚定、方案科学规划、实践深度推进与成果多元呈现,既能丰富语文学习形式,又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精髓。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培育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梓轩。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J].语文教学通讯,2024 (10):35-39.
[2] 林雅琴。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 (25):45-47.
[3] 苏逸飞。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 [J].教育探索,2024 (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