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喷涂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谭莹芸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
汽车维修领域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喷涂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从业者不仅要掌握漆面处理,色彩调配,喷涂操作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故障诊断和质量控制的专业能力。中职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要平台,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明显短板,理论授课多为单向灌输,实践训练受设备条件和耗材成本限制,很难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并达到熟练操作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凭借信息化手段做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在分层次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一、混合式教学应用于中职汽车喷涂课程的价值
提升技能培养针对性与安全性
汽车喷涂课程含高风险、高能耗实训课里像喷枪操作时的漆雾防护,烤漆房温度调节这些地方,传统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因为不断试错的缘故、涂料、砂纸这些耗材的消耗量变得非常大 [1]。采用混合式教学法,依靠线上虚拟仿真平台,在模仿的环境当中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喷枪角度调整,喷涂速度控制以及安全规范的操作流程,只有通过线上考核合格的学生才准许参加线下实操训练。“先虚拟后真实”的教学安排既减小了潜在风险和资源浪费,又优化了技能训练的精确度,而且给学生赋予了更安全的操作环境,从而提升他们的技术熟练程度。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难以很好地掌握色彩理论、涂料化学等抽象知识,但也有学生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表现较为出色[2]。基于这样的情况,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资源进行模块化的分解,例如制作微视频、知识点课件以及实操演示动画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进度安排。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涂料配比讲解视频以加深理解,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提前接触漆面缺陷修复等更进一步的知识,在线平台内嵌的随堂测试和即时反馈功能能够即时地对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并且精确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线下授课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有效地解决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的“一刀切”现象。
二、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汽车喷涂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线上重构理论教学,强化知识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3]。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资源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进行重组,并结合实际喷涂作业场景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加深理解、实现知识内化。通过提前发布在线预习任务并提供可视化辅助工具,为线下互动交流做好准备、提供保障。
例如,“汽车漆面预处理”课程可以安排一个实践性任务,即“分析某款车漆面氧化的预处理方案”。为了保证这个任务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准备三种类型的教学资源,第一类是微视频,时长大概 3 分钟,主要讲解教材 P80 到 P200 页当中使用砂纸的场景以及专用脱脂剂的操作步骤。第二类是交互式动画,动态展示除油,除锈以及原子灰刮涂不当时对喷涂效果的具体影响机制。第三类是配套文档,全方位对比原厂漆面和修复漆面预处理工艺之间的技术差别。学生在线学习完毕之后提交自己的设计方案,老师根据收到的反馈意见,在线下组织专题研讨,着重讨论“原子灰固化时间控制”和“砂纸打磨力度调节”这些关键话题,促使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并获得个性化的指导。
(二)线下设计分层实训,深化技能掌握
技能习得常常按照“模仿—精熟—创新”这条规律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依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不一样的练习任务。把线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操作能力。创建包含基础,提高,挑战这三个层次的任务体系,而且加入过程性评价机制,从而冲破技能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例如,“汽车面漆喷涂”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在线上理论考核部分,着重考查学生对“面漆配比”、“喷涂气压参数”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按照测评结果划分学生的能力层级,基础组侧重单色面漆平板喷涂训练,严格按照教材指导设置喷枪间距(15-25 厘米)和行进速度(30-40 厘米/ 秒),加强对流挂、橘皮等缺陷的预防教育,进阶组着重金属漆曲面喷涂技能提升,调整铝粉定向排列角度改善视觉效果,挑战组集中于破损漆面局部修复技巧,利用教材给出的调色办法精确选定色号,教师录制示范视频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参考。之后安排师生一同探究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改进意见。
(三)搭建联动评价体系,完善教学闭环
混合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多元评价机制当作核心,融合线上过程监督和线下实践考核两种手段。从知识获取,技能运用以及职业素养培育这三个方面创建起系统架构,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的循环运转,借助同伴互评和企业反馈机制,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从而给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给予科学的支撑。
例如,“常见漆面缺陷处理方案”可以搭建由三个维度构成的综合性评判系统。线上环节把“缺陷识别”当作核心内容,占比达 30% ,通过理论考核成绩和案例分析报告质量来综合评定。线下部分着重“缺陷修复”,所占比例为 40% ,依照教材推荐的“砂纸打磨—填补—抛光”工艺流程。从技术规范性,漆面平整度等方面展开量化评价,企业导师在线点评“修复效率”和“成本控制”,所占比重也是 30% ,主要考察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准以及经济效益观念,最后所得分数会以电子文档形式存档,从而给教学改进给予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中职汽车喷涂课程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可行途径,它的重要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且在于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任务模块的改良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做到理论知识同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而且可以精确对接学生的需求和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哲 , 江帆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喷涂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4,(04):30-31.
[2] 曾彪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4,(21):134-136.
[3] 虞成新 . 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汽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创新实践 [J]. 时代汽车 ,2024,(2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