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生成式AI 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赵勇 余敬生 李晓亚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0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特别是以生成对抗网络(GAN)、扩散模型(Diffusion)与 Transformer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系统不断优化,艺术创作方式正经历根本性重构。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依赖数字技术、融合多感官体验的艺术形式,正在从静态表达走向实时交互,从线性媒介延伸到多模态融合。当前,生成式 AI 已广泛应用于图像绘画、文本生成视频(Text-to-Video)、图像生成视频(Image-to-Video)、舞台表演与互动装置等领域,在提升创作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创作主体、艺术性、版权与伦理的广泛讨论。

2. 生成式AI 的核心技术与新媒体艺术契合机制

2.1 生成式 AI 技术原理与发展概况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通过大规模神经网络生成图像、文本、音频等内容的智能系统,其技术路径主要经历了从生成对抗网络(GAN)到扩散模型(Diffusion)、再到 Transformer 架构的演进 [2]。GAN 通过博弈机制实现图像与数据的高质量合成,为视觉艺术生成奠定了基础;Diffusion 模型则通过图像去噪的逐步重建过程实现更稳定、更高保真的内容输出,在 AI 绘画和动画领域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和创意性,而基于Transformer 架构的大模型则推动了多模态生成的融合趋势,支持从文字Prompt 直接生成图像、声音或视频,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与跨媒体生成能力。这些模型的发展不仅重塑了艺术创作的技术工具箱,也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跨领域联动与混合表达的技术基础。

2.2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与技术需求

新媒体艺术以其高度交互性、多感官刺激和实时演化特征,构成了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独特表达体系。其不仅关注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更强调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交互行为触发、沉浸式反馈与时间逻辑变化等 [3]。在此背景下,生成式AI 需具备诸如“样式迁移”“复杂建模”以及“动态生成”等核心能力,以满足艺术家对风格迁移、场景变化和个性化输出的创作需求。例如,在视觉艺术中,艺术家往往希望模型能保留自我风格的同时具备自动变换能力,在声音或表演艺术中,则要求AI根据观众行为做出实时反馈。因此,新媒体艺术对生成式 AI 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技术要求——不仅是生成内容本身,还包括生成逻辑的可控性、实时性与表现层的多样化。

2.3 技术融合机制与交互模型构建

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流程中,生成式AI 的介入不再局限于“工具角色”,而是通过一整套链式生成过程深度嵌入艺术实践之中。从文本Prompt 输入开始,AI 系统通过自然语言理解转译成潜在语义向量,继而触发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媒介生成模块,形成初步作品;后续还可根据观众交互反馈实现实时优化,从而构建一个“生成—交互—再生成”的闭环机制。在此过程中,艺术创作逐渐转向“人机共创”的新范式,即创意的分层结构中,AI 不仅执行指令,更通过其模型经验参与风格、结构与内容的重构。这一变化促使艺术家角色由“作者”转向“策划者”与“导演”,而生成模型则成为具有协作性的“创意共建体”。这种创作生态的演进,是新媒体艺术与生成式 AI 融合深化的重要体现。

3. 生成式AI 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3.1 图像与美术创作:神经风格迁移与视觉模型训练

在图像与美术创作领域,生成式AI 已成为突破性工具,尤其通过神经风格迁移(Neural Style Transfer)和生成对抗网络(GAN)构建出高度拟人的视觉表达能力。以 Refik Anadol 的“数据雕塑”系列为例,其创作依托于大量图像数据的深度训练,并借助机器学习算法重构视觉场景,将城市景观、自然图谱等转化为动态、流动的艺术形态。这类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设定输入样本、控制 GAN 的判别器与生成器学习率、迭代轮次等参数,精准调控图像风格与内容表现,使 AI 生成结果既符合艺术预设又具备高度原创性。同时,通过引入风格嵌入模块与卷积网络特征层的提取机制,实现内容 - 风格双向对齐,推动了AI 美术创作从辅助走向自主生成的转变。

3.2 视频创作:文生视频与图生视频的生成机制

在新媒体艺术中,视频生成正成为生成式AI 应用的前沿方向,特别是在文生视频(Text-to-Video)与图生视频(Image-to-Video)领域,其多模态融合能力日益增强。文生视频通过将自然语言描述转化为可视化动态内容,代表性模型如 Runway Gen-2、Pika Labs 及 Sora 等,借助 Diffusion 扩散模型与跨模态对齐技术实现高质量视频合成;而图生视频则基于静态图像的语义信息,通过时间轴建模与运动预测模块生成连续帧序列,常采用条件扩散模型或基于 UNet 结构的时序推理网络。在具体应用中,这类模型通常结合光流估计、时序一致性损失与风格控制机制,以提升视频生成的连贯性与艺术表现力。生成式 AI 的视频能力为数字叙事、动态艺术装置及虚拟表演等新媒体场景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空间与创作工具。

3.3 互动装置艺术:AI 驱动的实时响应与观众参与重构

互动装置艺术通过引入生成式 AI,实现了观众行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即时反馈机制。系统通常基于多模态感知输入(如视觉追踪、动作捕捉、语音识别等),结合AI生成引擎,构建出可随观众行为动态调整的内容生成平台。例如,TeamLab 的沉浸式空间作品依靠图像生成算法与环境感知技术,实时生成数字花卉随观众移动而开谢;而《Rain Room》则通过红外传感器将人体位置信息映射入神经网络模型中,从而在降雨模拟中实现精准避雨。技术上,这类系统需借助图神经网络(GNN)或动态贝叶斯网络(DBN)对交互行为建模,并将结果实时传入生成模块(如 GAN 或 Diffusion),以确保艺术内容与观众反应之间形成逻辑闭环与表现一致性。

3.4 表演艺术协作:动作合成与场景生成的实时协同

在表演艺术领域,生成式 AI 的引入重塑了舞台创作与表演协作机制,特别是在舞蹈与戏剧中,其利用动作生成模型与情境合成技术,实现了演员与 AI 之间的“即兴对话”。通过引入强化学习与序列建模方法(如 LSTM网络与 Transformer-based 动作预测模型),AI 可以根据历史动作数据和当前演员输入,实时生成后续舞步或语义场景,应用于交互式投影、动作映射或语境拓展。如《无限的舞步》项目中,AI 通过对上万个舞蹈视频片段进行训练,构建动作生成图谱,并结合传感器实时输入调整“反应延迟”与“协同权重”,从而实现表演中的自然交替与内容生发。这类系统的底层机制通常依赖于高帧率动作采集、低延迟神经反应计算和 GPU 并行生成框架,确保舞台表演的稳定性与实时性。

4. 应用挑战与技术优化路径探讨

4.1 创作归属权与版权机制重构

随着生成式 AI 在艺术创作中扮演越来越主动的角色,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愈发复杂。当前法律体系通常将创作权限定在人类主体之上,而 AI作品中的“作者”可能涉及算法设计者、模型训练者、Prompt 提供者甚至是AI 本身。为应对此类模糊边界,需探索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创作过程的全程溯源,并结合 AI 行为日志的可追踪机制,建立作品生成透明档案,从而明确参与者责任,推动版权法律在“人机共创”语境下的制度升级。

4.2 艺术独创性与情感表达的技术局限

生成式 AI 主要依赖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训练,其输出往往是在已有样本基础上的重组与拟合,这一“数据模仿”机制使其在独创性与情感深度方面面临质疑。尤其在视觉与声音艺术中,缺乏人类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直觉判断,容易造成“表达空洞”问题。为缓解这一限制,部分系统引入观众实时反馈机制,将互动数据纳入生成逻辑中,以实现“情感驱动式创作”,使AI艺术在表达层面更贴近人类体验。

4.3 技术门槛与教育体系转型需求

生成式 AI 工具的技术复杂性对传统艺术创作者构成一定门槛,尤其在模型调优、数据管理和接口调用等方面存在理解障碍。要促使更广泛的艺术群体有效接入 AI 系统,必须推动艺术教育体系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将基础编程、AI 视觉语言、交互设计等模块纳入专业课程。同时应鼓励跨学科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艺术 + 技术”的复合型能力结构,以适应未来创作生态的变化。

4.4 社会接受度与艺术价值评估机制革新

AI 艺术在快速涌现的同时,也遭遇“缺乏灵魂”“只是技术炫技”等公众质疑,暴露出现有审美与认知体系与 AI 生成逻辑之间的错位。提升其社会接受度,需要从展示机制入手,强调创作背景、技术过程与人机协作理念的透明呈现,促使观众建立起对 AI 创作的理解基础。同时,艺术评价标准亦需同步更新,从单一的原创性或技巧评估转向综合考虑算法设计、互动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多维体系,推动AI 艺术价值的系统性认知。

5. 结语

生成式 AI 作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技术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艺术创作的逻辑、手段与边界。在图像生成、视频创作、表演协作与互动装置等多个维度,该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成能力与算法可控性,为艺术家提供了超越人力经验的创作空间。同时,它也带来了创作主体模糊、艺术性评判难以量化、公众认知分化等一系列挑战。未来,生成式AI 在新媒体艺术中的持续发展,将有赖于更具透明度的算法体系、更完善的版权与伦理规范,以及教育领域对“技术 + 艺术”复合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唯有技术进步与价值引导协同并进,生成式AI 方能成为推动艺术创新与文化演进的重要力量,助力构建开放、智能、多元的数字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1] 阎翔. 人工智能浪潮下新媒体编辑创新策略探析 [J]. 新闻研究导刊 , 2025, 16 (13): 13-16.

[2] 钱鑫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模式创新研究[J]. 新闻传播 , 2025, (13): 94-96.

[3] 张申欣 . 新媒体传播中大数据与 AI 技术融合的实践与创新路径[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2025 数字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治理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 重庆市长寿区融媒体中心;, 2025: 427-429.

作者简介:赵勇 1983 年4 月1 日,男,汉族,籍贯:四川广安岳池人

学历:大学,项目经理研究方向:文旅、媒体。余敬生 1978 年 2 月 8 日,男,汉族,籍贯:安徽安庆,学历:硕士,技术管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文旅、媒体。

李晓亚,1987 年 4 月 16 日,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本科学历项目经理,研究方向:文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