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研究
王璐瑶
乐山市人民医院 单位邮编:614000
作者简介:姓名:王璐瑶,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省市):四川省乐山市,职务职称:临床护士/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糖尿病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该人群因生理机能退化、认知能力差异及社会角色转变等因素,在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方面存在显著特殊性。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在信息接收、行为改变等方面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实际需求,亟需建立符合其身心特征的针对性教育体系。本文基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多维度特征,系统探讨健康教育方式优化路径,为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个性化干预
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管理中呈现多维度的特殊性。生理层面,机体代谢功能减退、多病共存现象普遍,肝肾功能下降及药物代谢能力减弱,易引发低血糖或药物蓄积风险;感官功能退化(如视力、听力下降)导致信息接收障碍,影响血糖监测与用药准确性。认知层面,短期记忆衰退、抽象思维弱化使其对复杂治疗方案的依从性降低,传统文字或口头宣教易出现理解偏差。心理与社会层面,疾病长期性引发的无助感、对并发症的恐惧,以及社交圈缩小导致的支持系统薄弱,进一步削弱其自我管理动力[1]。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分析
(一)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教育方法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感官功能退化、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通过多感官协同刺激的沉浸式教育方法,可有效提升知识吸收效率与行为转化效果。在视觉层面,需采用高对比度、大字体、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例如,设计以暖色调为主的健康教育海报,用简明图标区分“推荐食物”与“禁忌食物”,通过色块面积直观展示膳食比例;针对药物服用指导,可制作动态流程图,以箭头符号串联“取药—核对剂量—定时服用”的完整步骤,避免纯文字描述造成的理解混乱。对于视力严重减退的群体,可引入触觉辅助工具,如带有凹凸纹理的膳食模型,通过触摸感知不同食物类别的大小与形状差异,强化“粗细粮搭配”等抽象概念的记忆[2]。
在听觉层面,在集体宣教中,采用慢语速、分段落、重复强调的讲解方式,每段核心信息结束后预留10~15秒静默期,供老年人消化内容;录制健康教育音频时,加入轻缓的背景音乐以缓解焦虑情绪,同时通过音调高低变化突出重点内容。针对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等操作性技能,可将操作步骤编为节奏明确的顺口溜或七言短句,利用押韵和节拍增强记忆黏性。触觉与动觉层面,设计“分阶式实操训练体系”,将复杂技能分解为可独立完成的微动作模块。例如,血糖监测教学分为“试纸安装—指尖消毒—采血力度—读数记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配备特制练习工具,放大镜式试纸插槽帮助视力弱者精准定位,弹性模拟皮肤训练采血力度控制,避免真实操作时的紧张情绪。
(二)构建家庭支持系统的关键干预策略
老年糖尿病管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特点,单纯依赖患者自身难以维持行为依从性。构建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支持系统,需从知识赋能、责任分工、情感协同三方面实施结构化干预,开展家属定向教育,围绕疾病基础知识、并发症预警信号、应急处理流程等内容,设计模块化培训课程。通过“标准化视频课程+线下答疑”的混合模式,帮助家属掌握血糖异常波动判断、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等实用技能,重点纠正“饥饿疗法降糖”“偏方替代胰岛素”等常见认知误区。
根据家庭结构特点,明确角色分工,配偶侧重日常饮食监督与用药提醒,子女负责定期陪同复诊与健康数据记录,孙辈可通过绘制“控糖奖励日历”等趣味方式参与情感激励。制定家庭健康公约,将“共同选择低升糖指数食材”“每周三次同步运动”等条款纳入其中,通过仪式感强化集体承诺。开发家庭健康管理工具包,内含共享用药记录本、膳食拍照打卡相册、紧急联系卡等工具,利用实物载体促进协作行为的常态化。
(三)依托基层医疗的持续性健康管理路径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长效性要求基层医疗机构突破碎片化服务模式,构建“筛查—教育—跟踪—反馈”的全周期管理路径。建立精准化健康档案系统,除常规血糖、用药记录外,需纳入认知功能评估、日常活动能力、家庭支持度等维度数据,通过多维风险画像识别高危个体。组建由全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构成的跨学科团队,根据档案数据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对于独居且行动不便者,采用家庭医生签约制,每月上门开展床旁技能指导;社区活动能力良好的群体,则组织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通过同伴教育模式促进经验共享。
实施阶梯式健康教育干预。初级阶段聚焦基础技能掌握,通过6—8周的标准化课程,系统培训血糖监测、饮食计量、足部护理等核心技能,采用“示范—模拟—纠正—独立操作”的四步教学法,确保90%以上参与者能独立完成基础操作。中级阶段引入行为巩固策略,借助智能药盒、电子饮食日记等工具自动采集数据,医护人员每月分析行为偏差,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进行针对性指导。高级阶段则侧重并发症预防与社会功能维持,开设跌倒预防工作坊、视网膜病变筛查宣教等专题活动,帮助患者构建全面健康管理体系[3]。
结束语: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桎梏,通过整合生理机能、认知特点及社会支持等多维度需求,构建适配性干预体系。多感官教育强化知识内化,家庭支持系统提供行为依从动力,基层医疗路径保障管理连续性,三者协同形成“认知重塑—行为巩固—资源支持”的闭环。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社区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家庭—社会协作效能,同时探索智能化工具与人工指导的融合路径,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具人文关怀与实效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最终实现个体生存质量提升与公共卫生成本降低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倪丹丹,谢小丽,等.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优质护理方式完成血液透析护理后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04):140-143.
[2]王士学.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2):85-87.
[3]吴雪灵,文静.知识动机行为技能健康教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6):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