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

彭志强

湖南科技大学

一、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一)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红色体育文化是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有机融合,既包含革命时期形成的体育精神,如延安时期“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运动理念、长征中红军战士以体能突破极限的坚韧意志;也涵盖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体育传统,如“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它以“体育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承载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

- 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红色体育文化中“为祖国而战”“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内核,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 意志品质培育价值:革命时期的体育活动常与艰苦环境相伴,如红军在行军中开展的爬山、越野等训练,体现出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

- 集体主义塑造价值:红色体育强调“团结协作”,如革命根据地的集体体育竞赛,能强化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而红色体育文化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体育实践,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例如,通过讲述“女排精神”背后的拼搏故事,能让大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奋斗”的内涵,弥补传统理论教育的不足。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大学生群体对互动性、体验性活动需求较高,红色体育文化可通过体育竞赛、红色运动场景模拟等形式,打破“说教式”教育模式。如组织“重走长征路”主题定向越野,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三)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影响,出现价值迷茫。红色体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能帮助大学生在对比中认清自身文化优势,增强文化自信。

三、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挖掘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构建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可成立专项研究团队,系统梳理红色体育史料,如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活动记载、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典型案例等,编写适合大学生的教材或读本。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整合资源,如井冈山地区高校可聚焦“井冈山时期军事体育训练”,陕北高校可突出“延安体育精神”,形成差异化的教育内容。

(二)创新教育形式,实现“体育 + 思政”融合

- 课堂渗透:在体育课中增设“红色体育历史”模块,讲解红色体育故事;在思政课中引入体育案例,如用“两弹一星”元勋们通过体育锻炼保持科研精力的事例,阐释“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关系。

- 实践活动:定期举办“红色体育文化节”,开展革命主题运动会(如“红军障碍赛”“南泥湾开垦模拟赛”)、红色体育知识竞赛等;组织学生参观体育博物馆、革命根据地体育遗址,深化实地体验。

- 校园文化浸润:在校园景观中融入红色体育元素,如设置“女排精神”雕塑、张贴红色体育口号海报;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推送红色体育人物事迹,营造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

(三)建立协同机制,保障教育实效

- 跨部门协作:推动宣传部、学工部、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联动,共同设计教育方案,避免资源分散。

- 师资培训:对思政课教师和体育教师开展交叉培训,提升其红色体育文化素养,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 评价反馈:建立以“价值认同”“行为转化”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实践表现观察等方式,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四、结语

红色体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将其融入教育过程,既能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传,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体育文化的育人潜能,通过内容创新、形式优化和机制保障,引导大学生在感悟红色体育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姓名:彭志强、性别:女、出生 1995 年 11 月 08 日、工作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职称:讲师, 籍贯湖南长沙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 ;

课题号:2024 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4B08)